集美校友总会

从集美校长到金门县长

——教育家叶维奏的传奇人生

| 廖永健 陈为民

叶维奏,是民国时期集美学校乃至福建的知名教育家。叶维奏一生追随陈嘉庚,为办好集美学校作出巨大贡献;在发展民国时期福建省初等教育事业上也卓有成就。他还以“光复”后首任县长的身份,代表国家从日寇手中接收金门县。长期以来,叶维奏的丰富事迹和传奇人生被历史风尘所湮没。2023年,是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挖掘、还原叶维奏的传奇故事,正当其时。


叶维奏与陈嘉庚合影(陈嘉庚,前排居中;叶维奏,陈嘉庚右手一;陈村牧,白衣者,陈嘉庚左手一),叶曼林/


民国早期福建知名初等教育学者

叶维奏1902年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上峰村,系叶氏佛岭堂郡马府春卿大二房后裔子孙。他于1925年毕业于集美学校“高级师范科”第四组,留校任教。1926年开始至19328月,叶维奏担任集美小学(男子小学,后有专门女小)校长,时间长达六年多。期间叶维奏钻研当时中国初等教育理论,著述颇多。19299,叶维奏在《初等教育》(学术月刊,19292月创办于福州,由福建省教育厅研究部初等教育课编辑,教育厅发行)上发表《福建初等教育改造的几个先决问题》,提出对师资、经费、校舍等问题的“治标”和“治本”的建议。此文是目前所见叶维奏最早的学术作品,时年27岁。

叶维奏参与领导学校推广平民教育,为地方教化民众、普及文化知识,贡献良多。据19294月的《集美周刊》(集美学校校刊,创刊于1920年)记载,1929418日晚,集美小学创办的“校工夜校”开始上课。当时参加“女小”课程的民众较多,但报名“男小”的民众少。为此,校长叶维奏经常利用闲暇时间与村民谈话,鼓动他们前来读文识字。19305月,叶维奏在《集美周刊》发表《办理民众学校的困难及其补救法》。对当时集美各校积极推进的“民众夜校”扫盲事业,进行小结并提出真知灼见。19309月,集美学校民众教育委员会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在原有叶维奏、陈延庭等第一批七名委员的基础上,又增选张宗麟等四人为民教委员,集美学校民众教育的师资和学术实力进一步加强。

叶维奏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初等教育的理论研究。192945,集美学校在校董会所在地“科学馆”举行集美初等教育研究会成立和第一次会议,叶维奏等二十一名教学骨干出席。会上即明确提出该研究会的目的:“影响于闽南初等教育,当有无穷之裨益”,后创办《初等教育界》学术刊物,在当时福建初等教育研究领域有着广泛影响力。1929年,叶维奏在《集美周刊》发表《小学校学历之比较研究》。以当时上海“尚公小学”的先进经验为例,提出小学校有序安排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19306,叶维奏在《初等教育界》发表《集小儿童家庭生活调查报告》,以详实的集美小学“家访”调查的实证分析,论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相辅相成。19309月《集美周刊》报导《男小学校消息》:第十四次校务会议,叶维奏主持会议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各位先生如有宏篇巨作”,积极投稿于《初等教育界》交流。叶维奏于19314月在《初等教育界》发表《集美各补助学校的视导问题》,对陈嘉庚依托集美学校设立“闽南教育推广部”的工作提出“视导”的建言献策。5月在该刊发表《闽南小学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商榷》,对闽南小学教育的建设目标等六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19319,他又在该刊发表《小学校实际问题》,就关爱和补救学业困难的“降级生”给出对策办法;文末提出“同志们,儿童的泪痕未泯,我们的良心犹存,大家努力试试罢”。

叶维奏是新中国成立前集美小学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为作为当时福建初等教育样板的集美小学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在其任内,学校训育机构严整,施行“五育并举”,教学质量不断提升。19323月,叶维奏在《初等教育界》发表《从成绩展览会说到集小的将来》,对其担任集美小学校长六年多的工作进行系统梳理。他诚恳写道:(集小展览会的成绩)“多半是我六年来的遗痕”,虽“最觉惭愧”,但“斐然可观”,“替学校历史保存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日本推介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第一人

叶维奏对教育的追求孜孜不倦,心念寻访名师、以求在初等教育事业上更有造诣。19303月,《集美周刊》登载消息:男子小学校长叶维奏向校董提出辞呈,“云将赴日本留学”,学校秘书处复函慰留。19317,叶维奏“北上升学”,学校以另一位资深教育学者陈延庭暂行代理校长职。19322月,集美学校复聘叶维奏为小学校长。7月,叶维奏正式离职赴日本留学。由于这方面资料阙如,19317月到1932年初期间,叶维奏去往何处,不得而知。但据其“展览会”一文提到193211日小学展览会开幕时,“我刚从海上归来”。又结合其后来到日本的活动,推断当时极有可能赴上海,拜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成为陶的学生或者至少与之有深入交流。

193510月刊登其简历的教育厅文告记载,叶维奏“于民国21年(1932年)秋东渡,入日本大学研究社会学”。据19876月日本国专修大学教授斋藤秋男,19971月日本中央大学教授、生活教育联盟副委员长中野光分别发表的文章记述:1934410日,“自称陶行知学生”的叶维奏和几位中国留学生慕名访问了位于东京池袋的“儿童村小学校”(日本进步教育家创办的实验性质小学)。叶维奏向学校的牧泽伊平和户塚廉等教师介绍了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陶行知在上海创办“工学团”、推行“小先生制”的情况。牧泽伊平等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池袋学校与上海陶行知之间的书信往来、资料交换。19351月牧泽等人创办《生活学校》杂志。牧泽用“岸本辰三”笔名撰写《中华民国的新教育》,向日本教育界介绍陶行知及其“小先生运动”。这是日本第一篇介绍陶行知的文章。叶维奏对池袋儿童村小学校的访问,可以说是这篇文章诞生的“助产婆”。牧泽伊平还于19356月,将陶行知论述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的一篇重要文章,以《中华民国的“小先生”普及教育运动》为题,在日本《教育》杂志发表。他在“译者后记”中写道:“这篇文章曾经在新加坡《星洲日报》和厦门《华侨日报》上发表。在友人叶维奏氏、林承志氏(知名集美校友,叶维奏好友)两位的帮助下,我将该文翻译过来。”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被译成日文的最早一篇陶行知著作。由此拉开的名为“日本的陶行知”教育运动一直持续到今天。

1935年夏天,叶维奏学成归国,入职国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在教育厅,叶维奏的教育专长得以施展。期间,叶维奏在《福建特教通讯》发表其留学日本的成果:《<社会常识>大纲》,将社会学系统归纳为几大版块,体现其对中国教育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193610月,集美校友、后成为新加坡著名教育家的王秀南(其尊叶维奏为“引路人”)任龙溪中学(现漳州一中)校长,创办《龙中导报》校刊,开创漳州青年抗日报刊之先河。叶维奏为该刊“论著”专栏作者,编撰有《抗倭名将戚继光——节录明史本传记》等文章,以“激励学生爱国思想,唤起民族精神”。


抗战期间 内迁十万册图书

叶维奏很快离开福建省教育厅行政体系,重新回到集美学校。19376,陈嘉庚新聘任的集美学校校董陈村牧到任。8月,学校聘任叶维奏为校董办公室主任。193791日、7日校董陈村牧在科学馆分别主持第一次集美学校训育委员会、第一次体育会会议。叶维奏分别出席;叶维奏被会议指派拟定训育方针、规程和具体实施方案。当时全面抗战爆发,厦门金门遭敌侵袭。10月起集美学校陆续内迁安溪。12月的《集美周刊》报导《师中学校消息》,校董办公室主任叶维奏赴安溪视察,中学和师范学校黄泰楠校长邀请演讲。叶维奏勉励师生:“能将集美精神带到安溪来,认真为社会服务,实属难得”。1938年初,叶维奏改任合并办理的“福建私立集美联合中学”教务课主任。其间,叶维奏与黄村生等共同选辑《非常时期国文补充教材十篇》,收录包括朱德的《论日本绝不可怕》,以及宋庆龄、郭沫若、巴金等人的文章,以激发学生团结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抗战期间集美学校内迁的悲壮历史,也是叶维奏人生的“高光时期”。1939110日,集美学校遵照陈嘉庚“决将职业科移设大田”的电示,决定将商业、农林、水产航海三个职业学科移设大田,定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陈嘉庚电告支持并责成叶维奏等三人负责迁校事宜;要求新学期确保在31日准时开学。15,学校任命叶维奏为集美职业学校校长。叶维奏临危受命,全身心投入到迁校的繁重工作中。21日,校董陈村牧与校长叶维奏赴大田,筹备迁校事宜。得到大田各界的支持后,27,叶维奏即安排集美职校的教学设备启运大田,同时组织14个班614名师生翻山越岭徒步到大田。2月,人员和设备、图书全部安全内迁大田,创造了无人员伤亡,十万册图书、千余件仪器丝毫无损的奇迹,学校得以提前开学。


支持师生开展抗日运动

在大田期间,面对“一穷二白”的办学条件,叶维奏在当地集美校友和士绅乡亲的支持下,一方面分函聘请、召唤各科教师到位,一方面修葺当地民房用作校舍。先借用当地文庙、朱子祠、县体育场馆为办学场所,安顿下六七百名师生。后为躲避日军空袭,集美职校移师更为偏远的玉田村。起初因没有操场,学校无法进行军事训练、上体育课。叶维奏与当地范氏族长商议后,村民填平风水池给学校整出三个操场,还腾出43处宗祠、民居用作校舍。作为一所私立学校,集美学校在烽火岁月中不仅没有停办而且越办越好,学生人数不减少反而增加,堪称奇迹。1939626日至27日《福建民报》刊登的《生活在山间》一文,就描写了当年集美学子在山间上课的情景:“‘书声琅琅,遐迩交缠’,我们只要稍一留心,即可听到从另一群的人们那里传送过来的读书声,讨论声……笼罩在这山的周围。那三五成群的人们,就在这声膜的底下,过着课室里的生活。”在叶维奏的组织下,集美职校在深山坚持开办水产航海教育,成为抗战期间全国唯一没有停办该专业的学校。大田县仙亭山上的“森林课堂”成为一道壮丽的风景线。集美职校内迁大田的几年,以和当时“西南联大”同样悲壮的民族精神坚持办学,为抗战后的国家、特别是两岸的经济建设,输送了一大批航运事业中坚、农林专业人才、商业专才。

叶维奏主持集美职校三年是集美学校极其困难的时期。叶维奏坚决贯彻校主陈嘉庚的指示,支持进步师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组织集美职校师生发起“一日一分”认捐、节衣缩食、认购救国公债、募购战机炮弹、救济难民、投笔从戎等活动,出版《抗日英烈传》积极宣传英勇抗战的事迹,和大田民众一起在城东捐建中国抗日第一烈士、1928年“济南惨案”遇害者蔡公时的“蔡公亭”与“大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为了适应战时需要,集美职校师生统一着制式服装,配设军事教官,开设抗战理论课和军事战术课,训练学生的侦查谍报、枪械使用、车马驾骑、单兵战术、捕俘格斗、化妆、游泳等技能。“大田集美师生的战术动作规范、水平高,其军事素质胜过一般的部队,可与正规军校媲美……”时任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如是夸奖。从19399月下旬起,集美职校师生运用集会声讨、街头宣传、下乡演出、教唱歌曲、刷写标语、板报漫画、义卖义捐、编书出刊、签名宣誓、动员从军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褒奖抗战英烈的事迹。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集美职校建立了农科(地下)党支部,时任集美职校学生会主席、后成长为革命者的林志群担任书记。

学生爱国 老师爱生

1940年初,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慰劳抗战军民。11月,陈嘉庚到达大田视察集美职业学校。叶维奏与陈村牧以“左膀右臂”的形象,率领全校教师迎接陈嘉庚。陈嘉庚对学校教学工作高度肯定,还对师生发表激励爱国精神的演讲。陈嘉庚看到学生生活艰苦,转头问叶维奏校长:“为什么有的学生不穿鞋?”叶维奏说:“战时,学生经济有困难。”陈嘉庚指示说:“困难的,买给他穿。”后来,饱受日机轰炸之苦的学生们经讨论,郑重地向校方要求:降低伙食标准,把节省出来的伙食费捐给政府买飞机打鬼子。校长叶维奏接到学生会的请求后,对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大加赞赏,但又以“同学们正在长身体,降低伙食标准会影响健康,校董会决不会同意”为由婉拒。学生爱国、老师爱生,经反复商讨,最终达成“每周六中午一餐干饭,其余吃稀饭”的“协议”。集美职校师生的爱国义举深深激发抗战军民的斗志。抗战期间,福建省会设在毗邻大田的永安县。叶维奏发挥其曾经作为教育厅部门主任的“老关系”,多次前往省厅,为学校争取经费补助并得以及时到位。他发布《改订教职员薪俸减支及战时生活津贴办法》,带头“减薪养校”,并和陈村牧一起发动“校友养校”运动,不但维系学校的运转,还扩大办学规模。

19418月,随着内迁大田的集美职业学校生员增加、专业扩大,经福建省教育厅核准,集美学校第二届校董会在安溪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集美职业学校航海水产、商业、农林各科,恢复战前三校分设的体制。职校校长叶维奏辞职。后叶维奏等22人被选聘为学校的咨询委员(选聘人选需具备担任过校董、校长或公共机关主任等资历)。


“光复”金门 成首任县长

19442月,福建省政府以“公报”方式,委任叶维奏代理省教育厅秘书(注: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副职)。1945年8月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宣布组建“接收厦门委员会”,并任命国民政府福建省府委员黄天爵兼任厦门市长,叶维奏担任金门县长。10月3日,厦门光复。当日,叶维奏率领战时移驻大嶝岛的金门县政府机关,乘坐金星号轮船,在中国海军护卫下,浩浩荡荡回到原址金门岛,从日寇手中接收金门,成为抗战胜利后首任金门县县长。盼望和平和团圆的金门民众夹道欢迎,爆竹喧天。叶维奏抵县署后,即出示安民。叶维奏下令调查敌人罪行,所有伪组织人员经县司法处逮捕并一度审理,旋即奉令将所有汉奸案件移送厦门福建高等法院第一分院审理。后叶维奏在金门试行地方自治,民众口碑颇佳。201711月,时任金门县长陈福海(也为现任县长)在金门叶氏宗祠里为叶维奏敬立了一块“县长”匾额,嘉奖其历史功绩。

1947,叶维奏离任金门县长,继续回到陈嘉庚举办的文教、商业体系工作。叶维奏先是担任厦门大学建筑部主管,受陈嘉庚委托修复被战火破坏的厦大。后又担任陈嘉庚倡建的“南洋产物保险公司”(位于厦门海后路38号)总经理和参与集友银行的经营管理。1950年,叶维奏受陈嘉庚委派,到上海主持管理“集光行”(该企业是抗美援朝时期,陈嘉庚为帮助国家解决重要物资的进出口业务而设立的一家贸易商行,地点在现延安东路)。1951年,叶维奏曾因担任过金门县县长的政历原因,受到政治运动冲击。1956年“上海集光行”实现公私合营,并入上海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叶维奏任专员秘书。19591月,他在上海被定“以反革命分子论处”,“免予起诉,监督劳动”。1960年,叶维奏回到家乡厦门。19633月开始“戴帽”“监督改造”。19644月,因长期情绪压抑和繁重劳动,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62岁。1984年,经过其家属多方奔走,在时任厦门市领导张楚琨和上海侨联领导邱方坤等集美校友的呼吁下,有关部门开启对叶维奏“问题”的复查。198496日“摘帽”;19853月,上海有关部门推翻当年对叶维奏定为“反革命分子”的结论,给予彻底平反,并函告厦门公安部门。

叶维奏是福建省知名教育家和爱国人士。他的一生,从集美学校校长,到抗战胜利后接收金门的首任县长,丰富而传奇。叶维奏是陈嘉庚教育事业的坚定维护者和执行人,爱国兴学、勤恳踏实,为斯校斯民,恪尽职守,为福建教育事业做出重要的功绩。他以陶行知为榜样,开创早期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积极进行可贵的现代化初期福建省初等教育和民众教育的实践探索。叶维奏代表国家“光复”被日寇占据的金门岛,至今为两岸民众所传颂褒扬。其事迹成为两岸同胞同宗同源同承一脉,团结一心、并肩抗日的珍贵历史见证。由于一度被错误的、不公正的对待,叶维奏的事迹长期被历史烟尘所湮没,今天我们可以拨开历史迷雾,向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叶维奏。

(作者简介:廖永健为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学者,陈为民为集友银行侨史研究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