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时空渺远 斯人若虹
——历久弥新的嘉庚精神
文 | [马来西亚]郭雨萱
“亲爱的乘客,您已抵达厦门……”飞机落地的那一瞬间,我的心脏怦怦直跳,迫不及待想要冲出舱门,大口呼吸久违的空气、拥抱蓝天和大地,投入到阔别三年的大学怀抱。此行,承载着求知的欲望、父母的期望、师友的关心;此行,关乎着自我的追寻、生命的价值、嘉庚精神的传承。
再次回归魂牵梦萦的厦门大学,总算重新找回自己作为嘉庚学子的实感,三年前中断的故事得以继续,肩负着着梦想与使命,我无比期待新的旅程。
初识: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初次听闻陈嘉庚先生的事迹已是多年以前。即使远在马来西亚,时过境迁,陈嘉庚先生的伟业也依旧口耳相传。中学懵懂,历史课本上也曾叙述陈嘉庚先生的事迹,那时的我却未能真正理解。大学求知,我通过各方了解陈嘉庚先生生前事迹,却依旧只能窥见他伟大精神的一角。
在马来西亚,关于陈嘉庚先生的记载并不多,但他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无穷无尽的。对于马来西亚华社而言,陈嘉庚先生是推广母语教育、民族教育的开荒者。对陈嘉庚先生而言,兴学是慈善事业,亦是爱国大业。他坚信教育可以改变个人、民族甚至国家的命运,莘莘学子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在那个物资贫瘠、民智未开的时代,办学是何其困难,陈嘉庚先生曾遭受何其多的质疑与非难。
在南洋经商期间,陈嘉庚先生始终心系国家大事,多次在祖国有难时组织南洋华侨募捐,支援祖国大地。他凭着忠义的性情、刚正的风范以及个人的魅力,成为南洋华侨的一代领袖。1940年3月,陈嘉庚先生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启程回国。正值乱世,陈嘉庚先生先是到了重庆进行考察,却发现一切皆不尽人意,他沉重地感叹:“中国的救星不知在哪里!”。抱着忧国的心思,陈嘉庚先生前往延安。抵达延安后,陈嘉庚先生先是和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会面,继而深入观察了延安的风土人情。在为期9天的延安之行结束以后,陈嘉庚先生大为欢喜,为中国共产党治理下延安那自由和谐、人人平等的生动景象所感动,甚至之后还公开向南洋华侨报喜:“中国希望在延安!”。
陈嘉庚先生的延安之行,是他一生在政治历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转折。陈嘉庚先生的爱国主义体现在他心系祖国、忧心国难的责任感上;延安之行中他不受谣言所惑,坚持“唯有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之事才是可信”的信念,明察秋毫,这正是真正值得后人学习的嘉庚精神。
不忘初心,成就最初嘉庚精神。
领悟:福泽学子,润物无声
受陈嘉庚先生影响,厦门大学一直是我梦想中的大学。后来,我有幸得到陈嘉庚奖学金的全额资助,本科四年得以负笈于陈嘉庚先生所创办的厦门大学。亲身来到嘉庚精神的发源地,亲身体悟不同的经历,我获得了求真知的机会。
我真正在中国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我总能在校园的某个角落里发现嘉庚精神的“蛛丝马迹”。厦大人对于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爱戴是历久弥新的,在思明、翔安、漳州和马来西亚这四个校区,陈嘉庚像的身影都屹立在校园最显眼的地方。笔走龙蛇的嘉庚体书法、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歌剧《陈嘉庚》……作为嘉庚学子,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陈嘉庚先生,也借此提醒自己要饮水思源、不忘初心。
在中国的生活貌似要比马来西亚来得更为闲适,学校环境优美,教师务实求真,同窗交流和谐。我不时思考,是什么造就了厦大这丰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开始留心身边的人、事、物。厦门大学为学子提供了各种福利政策,令厦大学子的幸福显得理所当然。深入思索,却发现每一幕的背后都有不同的身影在默默付出,践行嘉庚精神。嘉庚精神在校友会为学子买单的免费米饭中,在后勤人员努力满足学生的诉求中,在艺术汇演、展览对学子免费发放的票券中。这一切,出发点都仅仅只是为了让学子们能无忧无虑地学习,正如当年陈嘉庚先生办学的初心一般。
在漫长岁月中,厦大出现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历经无数磨难与考验,最终凝练出今天的“四种精神”——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萨本栋校长的自强精神、王亚南和陈景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厦大人耳濡目染的“四种精神”,正是在嘉庚精神的滋润下孵化出的精神财富。走在校史馆里,细细品味厦大的时光碎片,发现到处都是陈嘉庚先生的身影,仿佛他从未离去。
明目观察,处处都是嘉庚精神。
传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陈嘉庚先生是一代南洋华侨的偶像,他的事迹一直都被南洋华侨铭记与称颂,无数后人受他影响而致力兴学。陈嘉庚先生事业受挫,企业收盘后,在南洋华侨间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先生去世时,曾有英文报刊撰文写道:“陈嘉庚的时代结束了。”陈六使先生青年时期受陈嘉庚先生栽培,后来陈嘉庚先生回国发展,他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并效仿陈嘉庚先生的兴学风格。若把他看作嘉庚精神在南洋的接班人,那陈六使先生的离世的确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嘉庚精神的火焰即将燃尽。相反的,当时在马来西亚各地,兴学风气不减反增。如今距陈嘉庚先生离世已有62个年头,南洋各地鲜有像陈嘉庚先生那般超群的人物,但相对的却有无数个普通的华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母语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薪火相传,嘉庚精神早已被发扬光大,无数的“陈嘉庚”在默默地为民族事业做贡献,这是一个属于普通人的“嘉庚时代”。
在中国留学之际,我曾听闻一说法:“闽商有钱后,都爱建学校。”当时在场的人听完后都莞尔一笑,我却感触良多。回想我的成长过程,虽不敢说是一帆风顺,但也算学有所得。这一切的背后,仰赖于无数嘉庚精神接班人的支持,这份恩情萦绕于心,从不敢忘。同我一起砥砺前行的还有无数的嘉庚学子,我们一样深受这份恩情的惠顾,一样对所有帮助和鼓励怀有感激之情。待我们成长起来,这将是属于嘉庚学子的“嘉庚时代”。
星星之火,长明如是嘉庚精神。
不忘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粹所在。我成长沐浴于嘉庚精神之下,感恩的美德根植于我的血脉中,驱动我身体力行地弘扬嘉庚精神,履行嘉庚学子的使命。中华传统文化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大成者,博大精深;嘉庚精神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忠公、诚毅、勤俭、创新”四点,这些又何尝不是出自于中华传统美德呢!陈嘉庚先生兴学之举护住了民族的根,令我得以受中华文化洗礼。身为华裔,我从未忘记自己的根。陈嘉庚奖学金对我而言是一个契机,推动我回到根源之地,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我沉醉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奥妙中,为之着迷,希冀于能通过我的手,将之发扬。
如今,我回到令人心醉的厦园,继续追寻陈嘉庚先生的步伐。作为嘉庚学子,愿穷一生之力履行使命,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万千角落。愿我花甲之年再回首,依旧能昂首挺胸,无愧于嘉庚学子的身份。
(作者为厦门大学陈嘉庚奖学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