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开拓进取 砥砺前行
——访艾伟森集团董事长刘达兵校友
刘达兵,1980年1月8日出生,1998年就读于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国贸专业,现任艾伟森集团董事长兼总裁。2023年10月20日,当选集美校友总会首届青年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委会)主任。

父母及祖父的言传身教
刘达兵校友谈到,家庭环境对他的成长影响深远。父母都是淳朴的务农人,他们为人处世豁达大度,与亲朋邻里相处融洽、友爱互助。祖父的言传身教对他的影响很大,村里的大事小事需要帮助的,祖父总是在最前面。祖父经常告诫他:“做好人,做好事;活到老,学到老”。这些教诲一直烙印在刘达兵的心里,对他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求学之路,坚韧自强
上小学时,刘达兵就开始每天往返10公里的路程,途中还需换乘木船才能到学校读书。他说,对于一个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而言,想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在那个时代唯有两条路:从军或求学。在家里人深思熟虑后,决定支持他走求学之路。刘达兵父亲对他学业高度重视,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里人将他送往邻镇读初中。刘达兵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学习刻苦,坚韧自强。功夫不负有心人,刘达兵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永泰一中,最终考入集美大学财经学院国贸专业,成为村里首位大学生。
跳出舒适圈,踏上全新征程,开启创业之路
在职业生涯起步之初,他与众多的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可以在高档写字楼成为白领的梦想。他说,当时,厦门最顶尖的写字楼无疑是银行中心,那里汇聚了很多国际化的货代、船务等大公司。然而,他们的要求普遍较高,合适的工作岗位并不好找。辗转过后,刘达兵最终选择加入福州的一家台资企业工作。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他逐渐意识到这并非是他所追求的职业发展方向。因此,他果断辞职,转而加入了其前东家——一家做鞋子的贸易公司。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次的选择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从此开启了与鞋子的“不解之缘”。在前东家工作的五年时间里,刘达兵始终秉承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将工作视为事业,并坚守一万小时定律,平均每天工作时长逾十二小时。辛勤付出终将换来回报,他逐步从一名单证专员成长为业务部门负责人。但与此同时,他也洞察到了职业生涯的天花板和局限性。既然做大事做小事难易度都是一样的,何不致力于做难而正确的事?他再次做出决策:跳出舒适圈,踏上全新征程,开启了创业之路。
成长路上,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创业之初,刘达兵和三位合伙人,均怀揣着美好的梦想,不惜投入全部家当,开创一番事业。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创业的前几个月,他们未能接到任何订单,团队成员的焦虑情绪逐渐蔓延。最开始有一位合伙人无法承受压力,决定退出。又过了一段时间,其他合伙人亦陆续选择退出。刘达兵校友说,放弃很容易,但坚持一定需要更大的毅力和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他决定破釜沉舟,再拼一次。他回购了其他人的股份,开始潜下心来研究产品,以客户为中心,用心做好服务,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慢慢的,经过不懈努力,公司订单逐渐增多,并与客户逐步建立起了稳定且有效的联系。从此,公司成功度过艰难的生存阶段。
成功的人不是没有失败过,而是敢于面对失败并从中汲取经验。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刘达兵一直在思考如何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他决定创办工厂,迈向“工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然而,这个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仍记得在浙江办厂失败的经历,短短两年内便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当众人质疑复制迭代“贸易+工厂”的模式是否正确时,他通过反思和复盘总结,认为发展方向并无错漏。于是在第二年经过对孟加拉的考察后,他便决定在当地创办“符合国际品牌标准”的工厂。而正是这个决策,使艾伟森至今仍然受益匪浅。
关键“决策”,乘风而起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决策他认为是关键的:
1、设立研发中心:在公司渡过生存期后,于2010年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从而开展了自主研发和设计,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创办工厂,实施“工贸一体化”战略:基于行业发展的趋势,他们认识到没有工厂做配套的贸易公司就没有未来。因此,公司在2013年走上了“工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在2019年,他们意识到产业链的变迁是不可逆转的,若是公司在5年内未能走出东南亚,将难以实现更大的突破与发展。于是,同年,他们在孟加拉创办了“符合国际品牌标准”的工厂。
3、构建企业文化:刘达兵认为,“文化定江山”,企业文化是一家公司发展的基石,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正向力量。2012年,他们推出了公司企业文化的1.0版本,在此基础上持续优化迭代,目前他们企业文化的版本已更新至3.0;
朝阳而非夕阳,应做好战略布局
刘达兵对当前行业动态及企业发展战略有着诸多独到见解。他说,制鞋行业典型地体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行业产能不断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迁移;从历史上看,世界制鞋业的重心从意大利、西班牙转移到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再转移到中国内地。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鞋中心,鞋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制鞋业呈现出向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等劳动力更低的国家转移的趋势。
他认为,制鞋行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鞋子”是朝阳行业,而非夕阳产业。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机遇,做好战略布局。艾伟森公司之所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至如今的规模,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持续学习、不断总结反思,他们始终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在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马奔乃见良御”,挑战与机遇并存。他说,唯有从产业的价值链中找到自身定位,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践行企业文化——爱是生命的精粹
艾伟森坚持“践行公益,反哺社会”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以大爱之名,将社会责任为己任。公司每年都会向贫困山区捐赠鞋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企业责任。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他们便迅速行动,积极的捐款并捐赠防疫物资,在社会需要之时奉献自己的爱心与责任,始终践行“爱是生命的精粹”的价值理念。刘达兵说,在追求公司发展的同时,他们期望能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他们真诚地期待可以跟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共同成长,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进而推动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刘达兵认为,企业最根本且务实的社会责任是可以解决企业员工的就业保障问题。他说,艾伟森为每位员工提供公平成长的平台,建立合理公平的分配体系,给予员工学习培训的机会,助力他们跟随公司不断成长。而企业想要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还要做到以下几点:提高企业的经营运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感恩母校,弘扬嘉庚精神
刘达兵说,母校的教育对他个人及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母校的培养下,他掌握了良好的自我管理的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尤其是“嘉庚精神”赋予他深刻启示,使他秉承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服务社会做好了准备。
在谈及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母校的教育理念,使之与实际工作相互融合,进而提升自身素质与职业素养时,他说,集美学校“诚毅—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校训,为他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公司的管理方面,他们秉承同样原则,鼓励大家团结协作,简单坦诚,注重在工作中没有成功只有成长等等。
构建校友成长互助平台,谋划共同发展
作为青委会主任,刘达兵对青委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青委会将努力践行“弘扬嘉庚精神,为海内外青年校友事业和母校发展服务”的青委会使命,以及“爱国、诚毅、担当、创新”的价值理念,让青委会“成为极具影响力的青年嘉庚学子成长互助平台”。他还谈到,青委会将在集美校友总会的领导下,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校友总会的业务领域及工作任务,引领广大青年校友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架起青年校友与集美各母校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争做集美各校青年学子的联络员、海内外青年校友的服务员;搭建青年校友之间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奉献社会、联络感情的窗口平台,为广大青年校友提供贴心的服务。
(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