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手杖的“情谊”
文 | 一介村民
手杖又叫拐杖,指持以行路的拄杖。年少时根本不会太在意这个物件,感觉那离自己太远。随着年岁的增长,不知道哪一天你就感觉它的存在了。

陈嘉庚先生执手杖视察集美学村
村民感觉它的存在,不是因为要用到手杖,而是源于陈嘉庚先生在《南侨回忆录》描述的蒋介石赠他手杖的事。那是1940年7月29日,将介石邀请陈嘉庚先生在重庆黄山别墅共进午餐,陪同的有何应钦、白崇禧、卫立煌、朱家骅、张治中、陈布雷、吴铁城、王泉笙、侯西反和宋美龄。餐后在会客室“闲谈中外事”,期间防空警报响起两次,第二次响起时,大家到离别墅数百米远的防空洞躲避,陈嘉庚先生没有执手杖。警报解除后,大家上坡出防空洞。蒋介石见陈嘉庚先生没有手杖,就将自己的手杖送给陈嘉庚先生,陈嘉庚先生推辞不过。看着蒋介石空手握着宋美龄的手走出防空洞,陈嘉庚先生特别感慨:“其待余厚意如此,私情之感,终身不忘。”显然,这根手杖也是承载了一份情谊的。然而,世事难料,后终因蒋介石失尽民心、失尽侨心,使得一心为国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与蒋介石志不同道不合,而将这一“手杖”放置一旁,未能执到底。

陈嘉庚纪念馆展出的陈嘉庚先生使用过的手杖
就在蒋介石赠送陈嘉庚先生手杖的前两个月,陈嘉庚先生到了延安。在延安9天时间里,他找到了中国的救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晚年的陈嘉庚先生手杖不离身,村民就听到厦门大学一老教授回忆:他小时候经常看到陈嘉庚先生拄着手杖巡视工地,并不时用手杖敲打建筑材料,用闽南话向惠安的石匠师傅问这问那,检查学校建设质量。这个手杖已然是陈嘉庚先生1950年回国后,主持复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助手”和“指挥棒”。村民想,当年在延安,虽然毛泽东主席没有赠送陈嘉庚先生手杖,但陈嘉庚先生已经在延安获得了心灵“手杖”。
此后,手杖或者说拐杖就时不时出现在脑海里,或隐或现,或实或虚。看到陈嘉庚先生参加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合影照片,唯他双手置身前,也会联想他习惯用手杖情景。仔细想想,其实人一出生就是与“手杖”形影不离的。在你蹒跚学步的时候,父母有力的大手是你的温暖“手杖”;在你背起书包进入学堂时,老师和书本是你徜徉知识海洋的智慧“手杖”;在你步入社会时,你的亲朋好友和师傅、同事是你的坚实“手杖”;在你成立家庭的时候,爱人是你的可靠“手杖”;而当你迈入老年步履蹒跚时,子女和社会保障就是你的结实“手杖”。如此,“手杖”已是时刻陪伴左右,只是没有察觉而已。
有了好的“手杖”,你行的安稳,行的安心。当然,人生最好的“手杖”,还是自己心中的“诚毅”之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