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百年集美学村续写“侨生摇篮”新篇章
文 | 冬夏
110年前,陈嘉庚怀抱教育兴国宏愿,回乡办学,创办了集美学校,缔造了集美学村。百十年来,在校主陈嘉庚的苦心经营下,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及广大集美校友的共同守护下,集美学校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办学成果斐然、特色彰显,被赞誉为“革命摇篮”“侨生摇篮”“航海水产家摇篮”“福建财经人才摇篮”等。

侨生教育是集美学校的一大特色。这得益于陈嘉庚一贯对华侨教育的重视。陈嘉庚早年下南洋学商,在新加坡生活奋斗60载,他看到的是殖民政府漠视华文教育,华侨只能自己兴学,由各帮自办小学,“南洋学校寥寥可数,新加坡只有广帮之养正学校,闽帮之道南学校,潮帮之端蒙学校,客帮之启发学校,琼帮之育英学校。女学仅有广帮一校。”由于缺乏华文中学,华侨子女小学毕业后无法在当地继续接受华文教育,而一般家庭又缺乏经济能力供子女回国升学。“侨民只迷信鬼神,爱国观念公益观念均甚形薄弱。”种种现象令陈嘉庚无比痛心,他深切地感受到海外侨生学习祖国文化的重要性:“侨生受祖国文化,比较国内尤为关要,在国内之国民,虽终身不学,到老还是中国人,若侨生失学,则难免外化。”他认为长此以往,华侨的祖国观念将越来越淡薄,并将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
为改变现状,陈嘉庚在南洋积极兴办华文学校、大力支持福建会馆发展华文教育。他更是利用自己在家乡创办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尽力为侨生提供就学机会。他说:“吾人久居异域,或心随境变,乐不思蜀,或迹为事阻,徒切乡思。自身如此,何况后辈?集美学校所以特别欢迎华侨子弟就学,盖亦有感于是而谋挽回其祖国观念也。”“在洋学生热爱祖国,都要投向祖国怀抱,侨胞父兄亦多望其子弟受到祖国教育;以及失学青年愿意回国学习的也有很多人……如不妥为设法安置,不但无以对他们热爱祖国的父兄,而耽误青年争取进步的机会,更对人民不起。”
集美学校在办学之初,就对侨生敞开大门,为解决侨生回国时间无法与各校招生时间完全契合、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学校首先开办了侨生补习班。陈嘉庚表示:“至南洋华侨小学毕业生,如有志回国升入中学者,则由新加坡本店予以介绍函,概行收纳,到校时如考试未及格者,则另设补习班以教之。此为优待华侨派遣子弟回国而设,此例永存不废。”集美学校优越的办学条件加之校主在南洋的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侨胞把子女送到学校就读。当时入读集美学校的侨生以马来亚籍最多。1923年“印尼糖王”黄仲涵还托人拜托陈嘉庚开介绍信送其五子黄宗廉到集美学校就读。1923年10月,黄宗廉入读集美学校。陈嘉庚还特意致函校长叶渊,交代给予严格管教并着人帮助其补习文化课。
抗战胜利后,南洋各地校友会考虑到侨生回国参加入学考试往返不便,建议各地校友会负责对一些优秀学生实行保送。集美学校因此制订了《集美学校特约南洋各属集美校友分会保送侨生入学暂行办法》,规定凡由南洋各属校友分会保送之新生得予免试入学,同时规定各校友分会每学期保送初中、高中及各职业学校的新生名额,保送入初中的新生须小学毕业,入读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新生须初中毕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外华侨向往新生的祖国。回国定居的陈嘉庚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在集美创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专收归国侨生,进行补习教育。中央人民政府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正式成立“福建省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简称“侨校”),经费全部由国家拨付,并拨专款委托陈嘉庚负责筹建新校舍。侨校的任务是根据政府关于长期收纳侨生的方针政策,收纳逾考期回国,文化程度较低,考不上国内学校、或由于其他原因入读正规中学或大专院校有困难的新近回国的华侨学生。根据归国侨生的文化程度分别编级,进行补习。学生可以随时入学,于补习后报考正规中等或高等学校。1953年12月,侨校收待第一批归国华侨学生,开学上课。
陈嘉庚对侨校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对学校的发展规模、招生计划、师资安排及生活设施等都提出具体建议,更是亲自选址、设计、主持该校的校舍建设,几乎每天都前往工地查看。侨校校舍建于龙舟池畔,坐北朝南,共四排十六座,由低至高依次为南侨第一楼至南侨第十六楼,首排平屋,逐排加层,统称“南侨楼群”。1954年2月23日,侨校在集美学校敬贤堂举行建校典礼。陈嘉庚在建校典礼上说:“人民政府非常关心侨生,从各方面予以入微的照顾”。他号召侨生们要厉行节约,“必须遵守纪律,培养优良品德,认真学习,发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精神”。陈嘉庚爱护归国就学的侨生,要求学校尽量给与侨生优待,他还经常到学校看望侨生,勉励侨生热爱祖国,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南侨楼群的建设,以第十四楼于陈嘉庚逝世后的1962年最后完工,并在入口处增建“集美华侨补校”牌楼,才全部圆满告竣。侨校环境幽雅,设施完备,楼宇壮观,美轮美奂,为侨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2006年,国务院公布南侨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楼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集美学校在新中国迎来新生并阔步发展,至1955年,学生总数达到5217人,其中半数以上为侨生。1955年,陈嘉庚在《人民画报》发表文章谈论集美中学:“集美中学在一九四九年只有学生二百多人,现在已有学生两千二百多人。海外侨胞热爱新生的祖国,纷纷把子弟送回祖国学习,因此侨生也逐年增加。一九五一年秋季侨生只有五十多人,现在已有一千一百多人。侨生初次离开父母兄弟归国学习,生活不大习惯,学校总尽量给予照顾。对经济有困难的,学校则给予一定的补助。侨生归国时程度参差不齐,但入学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成绩都有显著的进步。初入学时不及格的,现在已经能及格了;初入学时仅仅及格的,现在已提高到七八十分以上。侨生的思想,进步也很快。他们还普遍参加了‘劳卫制’预备级锻炼,对游泳尤其爱好。一九五四年国庆节受学校奖励的‘三好’学生,三十五人中有侨生二十一人。总之,归国侨生在祖国政府和学校的培育下,体质都在不断地增强,知识都在不断地丰富,新的道德品质也在不断地成长起来。”1956年,集美中学定为福建省重点中学,面向全国和南洋,广收侨生和侨属生,并优待贫寒有志子弟入学。
1956年10月,陈嘉庚当选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主席后,鉴于侨属子女初、高中学生中途失学者颇多,陈嘉庚倡办“侨属子女补习学校”,中侨委同意并委托侨校负责兼办,指定集美侨校副校长陈村牧兼任校长。1957年,侨属子女补习学校第一学期招生,录取727名侨属子女,分五种程度补习。1957年10月8日,陈嘉庚在仰光《人民报》发表文章《为侨属子女特设补习学校的重要》,文章写道:“(华侨子女)父兄远在海外,家在乡村者既非从事农业,家在城市者亦少经营工商业,唯赖侨汇维持生活,对于彼等不能置之不顾,因此补习学校广事招收彼等入学,俾使勿灰心学业,实有必要。”
“文革”期间,集美各校一度停课停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美学校恢复教学秩序,侨生教育也得到恢复。1978年12月,侨校复办招生,并于1982年9月增设“集美中国语言文化学校”。1997年2月,侨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成立华侨大学(集美)中国语言文化学校,6月,学校更名为华侨大学(集美)华文教育中心。1999年,学校升格为华侨大学集美华文学院,并保留“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校牌。2002年,华侨大学集美华文学院更名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学院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宗旨,至今,已为泰国、印尼、菲律宾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6万多名毕业生,为教育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中国政府奖学金预科教育基地”,商务部、中宣部、教育部语言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集美校友总会回信精神,吸引和鼓励更多优秀华侨华人学生来厦门深造,2017年6月,厦门市委统战部、集美学校委会牵头设立“陈嘉庚奖学金”,以集美学校委会香港集友银行部分股息收益金为资金主要来源,资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华侨华人学生和港澳台地区集美校友后裔来厦门学习深造。陈嘉庚奖学金设立以来,共招收来自泰国、越南、新加坡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224名学生,就读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集美工业学校、集美中学等七所学校,至今已培养毕业生417名。
从在海外兴办华文教育,到在家乡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广纳海外侨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建议中侨委设立侨校,无不彰显着陈嘉庚对华侨教育的深切关怀和苦心孤诣。陈嘉庚在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及祖国华侨教育的发展、在引领华侨捐资兴学风尚做出了杰出贡献,影响深远。在嘉庚精神的映照下,百年集美学村已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现代学城,这里汇聚了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1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一个可以从幼儿园读到博士的地方。集美学村各校积极传承百年学村侨生教育传统,广泛吸纳海外华侨华人学生来此学习深造。
嘉庚精神是集美学村发展的不竭动力,百年集美学村正以昂扬的姿态,描绘现代教育新画卷,续写“侨生摇篮”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