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47. 陈嘉庚的“生活之道”

| 许梅华

作为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先生深谙企业经营管理之道并不惜将毕生所得倾资办学,抗日战争爆发后领导南洋华侨抗日救国,新中国成立后又参政议政,为新中国的建设建言献策……听过陈嘉庚先生故事的人,无不为他的伟大精神所震撼。

然而,很多人可能一方面对他心存敬畏和景仰,一方面又认为:时代已大不相同,自己和陈嘉庚先生的人生际遇千差万别,而且伟人不可多得,很难真正做到学习嘉庚、成为嘉庚。虽然人生轨迹不可复制,但嘉庚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存在。作为普通人,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依然可以从陈嘉庚先生身上借鉴许多有益的经验,从而找到过好一生的“生活之道”。


一、勤奋好学,修身养性

陈嘉庚先生自幼勤奋好学,始终保持勤奋、谦虚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他读了九年私塾,因“所读三字经及四书等,文字既深,塾师又不解说”,又“时断时辍”“虽学许多年,识字甚少”,但他“性钝惟颇知勤学”。他“坚持每天读历史书,《纲鉴易知录》读了七八遍。”可见陈嘉庚先生后来能够著书作文,在文章和演讲中还常常引经据典,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完全是靠后来孜孜不倦地勤奋自学。

读书还陶冶了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品格。他好读史书,“正是读史,增进了陈嘉庚的史识史慧,使他善于以史为鉴,知人论世;也正是读史,培养了陈嘉庚深厚的民族感情,激发了他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学习条件和形式比陈嘉庚时期便利、丰富的今天,如果我们能有陈嘉庚那样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在求学时沉下心来自觉学习,离开校园后依然能自学不辍,不只为考取好成绩、获得好工作而学,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必需品,一种精神食粮,通过学习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达到一种内在的平衡,从而增强幸福感。


二、脚踏实地,不畏挫折

面对工作,陈嘉庚先生始终脚踏实地,遇到挫折迎难而上,毫不气馁。他17岁开始到父亲的米店从学徒做起,兢兢业业,服务了13年,直至米店因故落败,才开始独立经营企业。前期在米店学习、工作所积累的经验,为他后来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嘉庚先生经营实业之路并非畅通无阻,而是充满了艰难险阻。然而面对困难,他从不气馁,总是保持着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勇气,以挑战为机遇,最终找到新的出路。他认为“世界无难事,唯毅力与责任耳”“畏惧失败才是可耻”。在当今这个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财富急剧增加的时代,面对多元的观念思潮和快速的生活节奏,人们往往重目标轻过程,心态浮躁,有人频繁跳槽或投机取巧,妄想一步登天或一夜暴富,当遇到挫折或结果与所思所想背道而驰时,却容易萎靡不振、止步不前,抱怨环境和遭遇不公。如果我们能学习陈嘉庚先生一步一个脚印、不浮躁冒进的精神,懂得自省和反思,坚定不移地向前,即便不能获得与陈嘉庚先生同等的成绩,也能在生活中战胜失败,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严于律己,勤俭节约

陈嘉庚先生在其父亲经营的米店工作期间,“一向守职,未尝妄费一文钱”,“不论在洋在梓均不私蓄一分钱,家内也不许有金饰”等。1940年初,陈嘉庚先生组织“南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当他住入重庆嘉陵招待所时,听说政府开会计划招待他和慰劳团的预算为8万元,有关部门已向市中名旅社定一二等房位,供团员住宿。他“闻后至为不安”,第二天就在重庆各日报上登载启事,说明慰劳团一切费用自理,并向组织部借两座空屋,作为慰劳团住所,自带卧床,向某社团借膳厅、桌椅和碗盘等。陈嘉庚先生反对铺张浪费,严于律己并以身作则,面对诱惑绝不动摇的品格,特别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并以之为榜样,无论贫穷富贵,都勤俭自强,坚守底线。


四、孜孜不倦,老而弥坚

陈嘉庚先生离开新加坡回集美定居时,已有70多岁高龄的他孜孜不倦,老而弥坚,致力于修复和扩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校舍,筹建集美海堤、亭和解放纪念碑,同时还参政议政,为新中国的建设建言献策。“无论严寒、酷暑,老人家总是拄着手杖,早晚亲临工地巡视,指导施工,就地解决工程上的许多具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看到一些退休老人利用自身特长为所在社区、街道的邻里免费针灸、推拿等事迹的报道。可见,不管年纪多大,只要有“不服老”的精神和热忱,也能像陈嘉庚先生那样,在年老时继续发光发热,做有益于社会的事。


五、坚持运动,注重养生

陈嘉庚先生年轻时“对体育绝不注意,迨年逾六十,身体常觉困顿。”于是坚持“每早(约黎明五点钟后)在床上运动(辗转数十次,稍稍用力),起后续行普通运动,计床上下运动约十余分钟。洗澡廿余分钟,用毛巾擦全身数次,温冷水随意。……”陈嘉庚先生晚年坚持这种锻炼方式,一二十年无日间断。关于养生,陈嘉庚先生自创著名的“八条养生经”,饮食清淡而又科学合理,起居作息都很有规律,坚持参加体育运动,经常读书看报,洞悉世情、国情。不论逆境还是顺境,他都勇往直前,绝不因循守旧、畏缩后退,办事从不半途而废。他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慷慨捐资,乐善好施,热心办学,积极做好各种公益事业。这也给了我们十分有益的启示:坚持锻炼,注重养生,培养兴趣爱好,乐善好施,豁达乐观,不惧困难,保持身心健康,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并且,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