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51. 【人物传说】“开闽王”王审知的传说

集美大社一直信奉着一个神,那就是护国尊王、开闽王王审知。原来“开闽”指的并不是第一个打入闽地、攻占闽地,而是开发闽地的意思。

这开闽王的故事,还得从王姓三兄弟说起。当年起义军从河南打入闽地,占领了福建,但打下闽地这块地方的,并不是王审知,而是王姓三兄弟中的大哥—王潮。当年,一个叫王绪的光州屠夫趁着黄巢起义爆发,就起兵攻占县城,然后就招呼王姓三兄弟王潮、王审邦、王审知一同入伍。但这王绪却不是一个好的领头人,因为嫉妒有才干的人,便想借口把他们杀了。而起义军本来就是一支拖家带口的移民队伍,王绪却下令所有的老弱病残都不允许随军,这么一来弄得整个起义军人心惶惶,失了民心。本身也是拖家带口的王潮心想啊,再这样下去,迟早要轮到自己。终于,在公元885年,王潮将那王绪捉住,逼其自杀,在大家的推崇下,王潮当上了起义的首领,并攻占了泉州,立足闽地。

当时的王审知也只有二十多岁,听说王审知在军里被大家都喊作“白马三郎”,为什么呢?因王审知经常骑着一匹白马。这白马三郎看着大哥办成了一桩桩大事,该何时上场呢?此时,机会来了。就在王潮准备向福州发兵的时候,任命王审知为观察副使,终于在半年多的拉锯战中攻占了福州。之后王姓兄弟可谓是名声大噪啊,王潮也十分看重王审知这棵苗子。在朝廷任命王潮当福建观察使的时候,王潮让他这三弟当了观察副使。以后的每一次“升职”,也都将王审知提拔到相应的副职。这么看来,王审知便是王潮心目中接班人的不二人选。以后看似前途似锦的王潮却好景不长,主政三年后病逝,而这接班人,毋庸置疑便是王潮悉心栽培的王审知。但这王审知也懂得谦虚,身为三弟的他将这权力礼让给了二哥王审邦。那这王审邦也知道自己实力不行,就坚决推辞,去泉州当了刺史。就此,开闽王王审知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从上述的故事,王审知貌似是接手了一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为何百姓会如此爱戴他呢?原来当年的福建还是个蛮夷之地,属于还没有开化的状态,无论是经济、政治、地理、实力都很落后。王审知就想,如何能让这块馅饼在他手上变得又香又脆呢?于是王审知接手的那二十八年里,他和中央王朝搞好关系,又主动与吴越、南汉联姻,注重睦邻友好。搞好了外交,又开始致力于经济建设了。最值得一提的是,就是福建安溪茶园。当初王审知鼓励农民种茶,就带动了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政治搞好了,经济搞好了,那就应该着手文化这一领域了。注重人才、设立学府,王审知的举措让福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他的儿子即位后,就正式建号称帝,建立闽国,追谥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这样,一个一生未曾做过皇帝的人,在死后却被追奉为五代十国中闽国的开国君主。

同安的北辰山上有个庙,专门信奉开闽王。每年农历二月十二,大家都会到庙里烧香,甚至有时候会拿草和萝卜去,就是为了祭拜王审知的马。每年正月十五是侨乡集美大社庙会,也会有许多华侨同胞和集美当地居民去祭拜开闽王。王审知如此受集美人民信奉的原因在于开闽王在开发福建时,特别注重开发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一带沿海。王审知在开发同安府时,曾经下榻同安,而集美当时隶属同安府,最后染病逝于同安北辰山。所以在唐末宋初,闽南当地民众在北辰山建广利寺,并为其塑金身,供奉这位“开闽之王”。

开闽王在开发闽地时,重视教育,与集美的陈嘉庚先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开闽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不仅重视使用人才,还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使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而陈嘉庚先生,回集美兴办学校的故事更是集美人民口口相传。他在海外打理生意,将所得都寄回集美,兴办学校。他在集美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还办起了水产学校、航海学校、农林学校、商科学校……1921年,他又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这两位伟人对集美乃至福建教育及教化有着十分重大的贡献。

(选自《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福建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