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 文化视野下的厦门嘉庚建筑
文 | 常跃中 李全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嘉庚建筑,在近代建筑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嘉庚建筑”具有人文的价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是新建筑所难以取代的。嘉庚建筑已经成为十分宝贵的城市资源,是厦门乃至闽南城市重要的有形和无形资产。本文探讨地域文化与陈嘉庚侨居生活对形成建筑风格的影响,剖析嘉庚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对嘉庚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挖掘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进行探讨,提出在现代城区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表现城市个性特色的思路,以及嘉庚风格建筑保护与城市区域品牌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发展策略。
嘉庚建筑是指陈嘉庚先生二十世纪二十至六十年代在闽南地区捐资或募资兴建,或主持规划、参与设计及监督施工的建筑。这些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闽南地方建筑以及南洋殖民地西方建筑的一些成分加上自己的融汇创造形成了独树一帜风格的建筑,其主要代表建筑集中在福建厦门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的建筑风格是凝聚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特殊时代文化的见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88年,鳌园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部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的嘉庚建筑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嘉庚建筑这种十分宝贵的城市资源的保护与挖掘开发,有利于城市文化底蕴象征语言和个性表现,是构建特色城市的灵魂。不仅能够形成城市的软竞争力,而且是城市经营中城市品牌形象的亮点。
一、嘉庚建筑历史文化背景
陈嘉庚倾资兴学、全心投入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正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十分落后。长期的海外生活经历使陈嘉庚认识到改变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的落后状况要靠教育。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强,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从1894年在故乡集美创办“惕斋学塾”算起,陈嘉庚先生一生中兴学历史长达67年之久,创办和资助的学校多达118所,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建筑群是规模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代表性建筑群落。
厦门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出海口,隔台湾海峡与台南、澎湖相望。厦门在闽南的地理位置和显著的人文特点形成浓郁的海洋文化色彩。闽南人的第一个海洋文化特征是冒险与进取精神, 闽南人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第二个特征是重商与务实精神。由于闽南土地贫瘠人口密集以及移民传统的影响和生存环境的恶劣,闽南人的价值体系更重物质利益和改善生存条件。严酷的自然环境,移民的生存意识,孕育了闽南文化的务实精神及崇尚商工的传统,正是闽南人的务实精神的外化,培养了他们的经商传统。第三个特征是兼容性与开放性。厦门的对外文化交流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人员的往来而产生发展的,具有多种文化兼容与敢于开放的特征。这些文化特征对嘉庚建筑的产生有着深刻影响。
二、多元文化兼容的创新实践
嘉庚建筑文化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而最终形成的。
闽南文化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原土著古越族居民的文化;二、中原文化。三、海洋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闽南文化一直与其他外域文化发生碰撞和交汇,人们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外向型文化心态。
在中国传统建筑和闽南民间建筑群装饰题材中,人文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文学典故、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在闽南民居中,建造者并不掩饰自己对于崇高身份和地位的向往,有意无意中都选择了红色作为民居建筑的基本色调,这与中原建筑一律平淡的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与闽南接触到的海外文化有关,少了一份中原文化的含蓄,而多了一份自由开放的表现。在嘉庚建筑的墙面、屋顶、细部装饰及材料运用上传统与地域文化的影响非常明显。
陈嘉庚在海外生活二十余年,在海外办学、投资教育、规划校园、建筑校舍的经历使陈嘉庚先生对西方建筑与教育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嘉庚建筑风格的形成与陈嘉庚先生的海外侨居生活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强势文化的入侵使当时的新加坡建筑有强烈的殖民地色彩,骑楼是东南亚最常见的城镇民居建筑形式之一。陈嘉庚先生海外侨居时期,欧美建筑正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是折衷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折衷主义建筑师认为,只要能实现美感,可以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式样,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追求的是比例的均衡,注重纯形式的美。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在海外的生活经历使陈嘉庚先生了解到西方建筑的优势,并吸收到建筑的设计与建设中。

中西合璧的华侨博物馆(常跃中摄)
嘉庚建筑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陈嘉庚先生自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上海外生活经历受到的西方和东南亚文化影响,兼具东西方价值观,表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这些文化互相产生冲突、交流与融合,嘉庚建筑在此文化交流下展现自我独特的色彩,以多面貌的建筑形态描绘出特有的文化与魅力。嘉庚建筑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建筑形态塑造、闽南传统建筑风格与技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赋予建筑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上。
从集美学村与厦门大学的总体布局以及各个建筑群或团组上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对嘉庚建筑有着深刻影响,基本上采用的是传统的主体突出、对称布局方式。嘉庚建筑采用的多是西方建筑的屋身、立面,而屋顶及装饰多采用的是闽南传统建筑艺术的设计符号。嘉庚建筑根据闽南建筑材料的质地、色彩、形状、明亮度,选择不同的造型及图案、题材内容以及砌筑方法,突出了原材料的质地美、色彩美。嘉庚建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筑的整体造型,也就是整个建筑的外部影像美。嘉庚建筑在形式表达上呈现出统一和谐、连续流畅的韵律美,在线面运用上讲究构成元素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建筑的黄金分割传达视觉感受。以红砖为主题的墙身,飞翘的屋檐,墙身的面与屋檐的线具有完美的效果。同时,各建筑群体之间形成有条理有组织的整体,使整个建筑群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可以透过嘉庚建筑认识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历史,认识嘉庚文化底蕴与精神品质,认识隐藏在建筑形式之下深厚的民族文化。嘉庚建筑以闽南特殊地域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物质依托作为建筑的载体,陈嘉庚先生对校舍的规划,强调科学性,强调与自然的和谐,根据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结合使用乡土材料,展示了人工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嘉庚建筑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解释传统,从空间构成、装饰材料、建筑布局、序列组合等方面创造出具有西方建筑和闽南特色的嘉庚建筑形象,它通过新的技术、材料、思想、结构,用自己的语言阐释了建筑的美。

芙蓉楼(孙爱国摄)
嘉庚建筑在选址、规划、布局、设计建造上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原则。地方材料石材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嘉庚建筑折射出陈嘉庚先生丰厚的建筑艺术修养和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他兴建的一系列校舍大都依山傍海,就势而筑,有的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改造,有的配以楼台亭阁点缀自然景观,有的将雕刻、绘画、园林艺术融入其间,较好地处理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陈嘉庚从办教育的初衷、类型,到建筑选址、规划、布局、空间,甚至校训、建筑的命名,都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培养,倾注了很大心血。在鳌园里,通过浮雕描绘了一系列学生的学习生活、体育劳动场景,通过这些石雕艺术,旨在呼唤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与成长,并通过这种生动活泼、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得未成年人在观赏鳌园的同时,达到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构建特色城市的灵魂
嘉庚建筑是闽南近代建筑艺术的创造性杰作,为研究近代建筑提供了范例,是厦门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
嘉庚建筑有着独特的场所精神。场所的精神特征是由两个方面内容所决定的,一方面它包括外在的实质环境的形状、尺度、质感、色彩等具体事物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另一方面包括内在的人类长期使用的痕迹以及相关的文化事件。场所最终也是为能表达这样一种源于场所、高于场所、“神形合一”的令人感动的精神意义。嘉庚建筑的场所精神的核心可以说就是陈嘉庚先生的人文精神与教育理想,嘉庚建筑反映了陈嘉庚先生爱国、为民的精神,嘉庚精神中含有大量的社会改革因素,嘉庚建筑是人文新精神的载体。

群贤楼(何松青摄)
嘉庚建筑对经济以及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嘉庚建筑群是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建筑风貌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保护历史风貌,改善市政设施,修整建筑及环境,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整合、提炼、升华、延续区域的内涵和特色,把嘉庚建筑区域设计规划为一种集教育、文化、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环境,是这一特定建筑环境设计保护的现实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要考虑建筑的生存状态与环境,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和手段。
建筑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有着新陈代谢的规律。对待嘉庚建筑文化,不是要重视静态的文物保护,而是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求得两者的协调发展。城市区域特色的保护不是单纯的文物建筑保护,而是更多地立足于对区域自然环境和历史变迁轨迹的尊重,重新认识并充分利用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的现有资源,保护与城市血脉相连的传统历史文化,保留前人留给我们的街区、建筑、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乃至饮食起居,延续建筑的文化内涵,保留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特色,这是特色保护的根本所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住这个区域乃至城市的精神世界。
地域性建筑也因为在不断吸收先进文化而不断变化,为了我们原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不被现在人们认为是潮流时尚的形式所淹没,保护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保护传统建筑就要找出它的设计符号,挖掘运用整合建筑语汇。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符号使其拓展,在历史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建筑以新的内涵,使新老建筑协调共生,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让地域性建筑保留它在建筑界闪光的一面,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初,为了进一步扩展和保留“嘉庚建筑”的风格特征,在集美学村、集美大学新校区、厦门大学校园以及漳州厦门大学新校区新建设了延续这种风格的建筑。我们把这种新的建筑形式称之谓嘉庚建筑风格新建筑。2002年厦门大学校园内建造的嘉庚建筑群、2004年新建的厦门大学漳州新校区以及2007年建设的集美大学新校区是较大规模的新建筑群,这些建筑群是嘉庚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创新尝试,试图在保留嘉庚建筑特征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建筑形式,对嘉庚建筑风格与城市文脉的延续有积极的意义。

厦门大学漳州新校区大门与主楼建筑群(实施方案设计:罗林、王绍森、张建成、奚玉成等)

集美大学新校区文科大楼(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图片集美大学基建处提供)
利用嘉庚建筑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等手段,可以突出厦门区域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知名度,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创造城市区域的发展优势,有利于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厦门城市区域嘉庚建筑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是摆在厦门市政府和民众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结语:
嘉庚建筑是陈嘉庚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建筑上的,都十分厚重,我们以及子孙后代都享用不完。嘉庚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时代性特征、适合气候地理等的适应性特征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综合性特征。嘉庚建筑以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在近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嘉庚建筑的建筑风格是凝聚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厦门城市的一种形态,表达着城市意象的文脉,同时也是一个特殊时代文化的见证。嘉庚建筑作为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当地提供了新建筑的源流和素材,可以将城市文脉较好地延续,能够通过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给予人们地方意识,而这种地方意识则成为城市差别和城市个性的重要特征。嘉庚风格建筑独特鲜明的形象,已成为 “城市文化资本”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厦门城市资源。
作者简介:常跃中,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学会环境艺术室内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雕塑学会副会长、景观专业委员会主任,厦门市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厦门市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