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2024-03:25. 让世界了解中国茶
——读汉英对照版《中国茶经》

| 陈茂才

我喜欢喝产自老家平和的白芽奇兰茶,也特别喜欢收集、阅读有关茶事的书籍。但最近收到的《中国茶经》,却是拥有的第一本汉英双语茶书,而且该书作者之一的赖世伟先生,是集美校友。


说起集美校友,我也知道在集美师生校友中,有一些茶学家,比如:陈椽,他担任过集美农林学校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农场主任,是中国制茶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著有《制茶全书》《茶业通史》等。庄晚芳,他在1924年考取了有生活补贴的集美高等师范学校,是中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茶作学》《茶树生物学》等。

中国的茶经,最早是唐代陆羽《茶经》,后有中国茶学学科带头人、食品安全和茶叶植保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教授主编的《中国茶经》面世。

陈宗懋版《中国茶经》,分《茶史篇》《茶性篇》《茶类篇》《茶枝篇》《饮茶篇》《茶文化篇》,主要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类,阐述了我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叶文化。

著名茶叶专家于观亭先生,与茶结缘40余年,曾被授予新中国六十年茶事功勋人物。其主编的《中国茶经》,每章以陆羽的《茶经》引文开篇,分为《茶源篇》《茶类篇》《名茶篇》《茶具篇》《茶艺篇》《茶饮篇》和《茶风篇》七章,高度概括、介绍了中国茶文化。

而现在这本《中国茶经》,是赖世伟在于观亭版茶经基础上翻译的,是我们中国茶叶及茶文化首次且全面系统地被翻译成英文版向世界出版!中国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神农百草经》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历代出现许多关于茶和茶文化的著作,但是以汉英对照形式,较为全面、系统地进行介绍的,赖世伟的《中国茶经》却是第一部,填补了中国茶叶对外文献的空白。

赖世伟从小到大受到中国茶文化的浸润,对茶情有独钟。他父亲是木箱制造商人,公司生产的木箱子主要用于铁观音、武夷岩茶等各类茶叶出口的外包装,可以说他是自小闻着茶香长大的。他在集美大学就读时,有一门生涯规划课程,他在课程论文中给自己的生涯规划就是毕业后从事茶叶茶文化推广的工作。读完本科后,他选择到美国留学并了解国外对茶叶的需求及市场。他曾受邀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电视台客串主播,向美国大众讲解中国茶,传播中国茶文化,其目的就是把中国茶及茶文化推向世界。

毕业回国后,赖世伟选择从事茶叶出口工作,更是以弘扬中国茶文化、推动中国茶产业的发展为己任,他把中国茶叶推广销售往世界各地以及传播中国茶文化,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工作期间,他联系并拜访了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及驻德国大使馆,也走进孔子学院南方基地,交流讨论了中国茶叶及茶文化的传播推广,认识到茶叶的推广还是需要文化教育做导引,并由此开启了长达数年的《中国茶经》翻译及出版之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国茶叶和茶文化。

美国留学经历,使赖世伟具有较好的英文应用能力。他还曾跟随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林楚生院长,拜访了各大茶产地,如福建的武夷山、福鼎、政和,湖南安化,云南勐海、西双版纳,以及杭州等具有代表性的名茶产区,深入了解不同品类茶叶的制作工艺及品质特性。这些游历,无疑为其能更加准确、专业地翻译茶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秉持把中国茶及茶文化推向世界的初衷,本书吸纳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研究成果,是第一部系统性的普及中国茶叶茶文化的中英版百科全书,也将是全世界茶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一本工具书。从茶叶的发源到世界茶产地梳理,茶叶的品种分类到名茶介绍,制茶工具到喝茶品饮器具,品茶的用水、环境氛围到茶叶鉴赏鉴别,茶叶的功效、贮藏保存到中国茶文化传承及其世界传播,都进行了多维度介绍和解读。例如对陶瓷、紫砂壶等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茶具,就进行了深度介绍,其中对茶具的很多观点我都深为赞同,比如:界定紫砂壶的优劣,只要看其是否使用舒适,整体协调。无论它是大是小,是曲是直,是否出于名家之手,只要能带来心灵的共鸣,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就是一把值得珍爱的好壶。我还看到介绍鲁迅先生说“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不禁莞尔。

书中也对茶叶的药用功效进行了诸多介绍。如,书中指出,普洱茶的药理功用在古籍中早有记载,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性温味香,……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刮肠通泄……”现代人尤其重视普洱茶减肥、降压、防癌抗癌以及抗衰老等奇效,饮用人群日趋广泛。书中又说:“由于白毫银针中氨基酸的含量比普通茶叶高一倍,而茶多酚又比普通茶叶低一倍,且只能每年春季采摘一次,因此产量稀少而价格昂贵”,以后见到白毫银针可要珍惜了。书中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信息,比如:“茶和韭菜一起食用,可以增加身体的重量”,想“丰满”的朋友不妨试试!

阅读这本《中国茶经》,我有很多新的认知收获。比如我曾经喝过一款名为“碎银子”的茶叶,但不知道属于什么茶类。现在我了解到,原来它属于红茶的一种,称为红碎茶,而且是国际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茶类。红碎茶,是在功夫红茶加工技术的基础上,以柔切代替揉捻,或者揉捻后再揉切制成。揉切的目的,是充分破坏叶组织,使干茶中的内含成分更易冲泡出,形成红碎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鲜的品质风格。通过阅读,也才了解到原来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为黑瓷茶具的流行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为斗茶时,白色茶末与黑色茶盏色调对比分明,便于观察。说实话,我对黑色茶盏不太感兴趣。毕竟,喝茶时除了闻香、品鉴甘甜滋味,还有很重要的就是观赏茶汤的颜色,我喜欢观看金黄透亮的茶汤色。黑色茶盏很难看清茶汤颜色。不过,我的诗人朋友台湾的张国治教授,却很喜欢茶盏,我看到他曾在朋友圈晒出拥有一屋子满满当当极其丰盛的茶盏收藏。

有意思的是,赖世伟在书中介绍了一款BASAO冷萃茶:在恒定低温的萃取条件中,通过长时间浸泡,让茶叶缓慢释放滋味,茶汤可以更好的保留氨基酸、维生素C等有益物质,还能降低咖啡因等元素的析出量。因此,茶汤清凉甘甜,是适合于对咖啡因敏感、肠胃不适的饮茶者的新兴健康饮茶法。而这款茶的发明和经营者,是他的师兄,也是集美校友的陈延富先生。在厦门,BASAO是一家创新味道极浓、兼具冷萃茶生产和营销品鉴的网红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