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31. 集美12年,一个外来人在集美执教的故事(二)
文 | 刘卫平
1999年12月14号,浓雾天气,飞机不能正常起飞,到了下午三点,浓雾散去后,飞机起飞离开乌鲁木齐,晚上11点,落地厦门高崎机场,迎接我的是集美中学的副书记洪蕴溟和办公室主任吴天赐。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在总务主任李振宇的带领下去食堂吃了早餐,然后把学校转了一圈。地盘不小,东西两块,东边地势较高,有清朝寨门,还有古炮一尊,古榕树一棵,细看树牌,竟有400年树龄,树上还系着许多红飘带,据说当地人将其视为神树,常有人膜拜。李主任说此地称之为延平故垒,算是集美一景,傍晚在此观落日,美轮美奂。榕树下层层台阶,台阶下不足十丈,便是大海,可以说是全中国离海最近的学校。东边有三栋楼,名南薰、黎明、延平,以南薰楼为最高,听说文革前为福建省最高楼,抬头望去,颇为高大雄伟。南薰、黎明、延平三楼红砖红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尽显闽南建筑之精华。殊不知西边的道南楼让人叹为观止,楼长175米,是那个时代中学最长的单体楼,上下五层,72间教室取孔子有弟子三千、72圣贤之意而建。楼道的图案大多以橄榄、和平鸽为背景,尤其是它的立面,以种种花草为图,雕刻十分精细,靠近它有种走进宫殿的感觉,确为嘉庚建筑之代表。站在二楼,便可看到百米开外的大海。李主任介绍说,当年尼克松总统参观集美的时候,站在对面说,这是他见过的最漂亮的学校。道南楼的北面,也就是道南楼的后面有一栋未竣工的科学楼,科学楼的背面是学校的操场。
嘉庚建筑群有着共同的特点,屋顶均为闽南样式,燕尾脊,主体则融合了西洋式的屋身,细节处理上则融合南洋建筑的拼花。
学校十分漂亮,面积足够大,但校区没有围墙——据说,这是学校的历史、特色。操场上的草几乎齐腰——可能是科学楼施工,担忧安全问题许久没有上体育课造成的。小卖部门口有几个学生停留,偶见头顶彩发的,手夹烟卷的,李主任说那些都是不上课的“坏学生”。校园的卫生也有问题,纸屑不少,自行车乱停。实事求是说,在徐胜年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硬件建设、高考的质量都有不同程度地提升,但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的校风,机制性的建设尚未起步,更谈不上教育研究。
任命还没下来,闲着无聊,总得找点事做。学校管理中有一句大家比较认同的话,你要想了解学校就走进课堂。我就一节课一节课地听,每天四五节不等,几天下来,便有了许多收获。一是教师队伍年轻者不少,学历不低,想做事;二是不胜任、混课堂的不乏其人;三是满堂灌,看来南方、北方的课堂差不多,问题都一样;四是学生的习惯有问题,进教室的速度、整理文具的时间以及听课的参与度上都有问题。我一一做了记录,同时做一些思考。
集美中学创办于1918年,几十年来,她是怎么发展过来的?陈嘉庚先生为什么要办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品读陈嘉庚先生的《南侨回忆录》和《中国名校集美中学》,在这两本书里,我了解了陈嘉庚先生办学的初衷:“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为立国之本”;也了解了他的“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诚毅精神,了解了集美中学辉煌的办学历史,了解了集美中学培养出大量的院士、革命家、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通过和老师们的座谈,了解了集美中学发展过程的主客观因素。说实在的,了解得越深,心里越没底。集美中学的历史辉煌灿烂,校友众多,对学校的期望很高,可现实是:硬件差距甚大,加之生源总量缺乏(集美区当时人口不足30万),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足,凑足一套高三的班子都有点捉襟见肘。
尽管学校发展遇到了困难,但促使学校发展的动力还是十分充足。为了办好集美中学,厦门市政府曾专门出台过相关的文件,从学校班子、硬件建设、师资队伍、招生范围都做了政策性的支持——面向全国招聘校长即是举措之一。教委的领导也给予了关心,我刚到集美没几天,教育局张亚梅副书记请我吃饭,并给我介绍一个很重要的人:集美中学原校长、市政协原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前厦门地下党城工部书记王毅林。张副书记说王老的能量很大,有“呼风唤雨”之法,有任何问题可以找他。教委的李中坚副主任也到学校看望慰问。在与学校老师的座谈中感到,大部分老师都怀有让集美中学再创辉煌的信心。
寒假来了,很快又结束了,任命却还迟迟未到,临近开学,谁来做开学报告?许校长说,他还有几天就退休了,学校以后我当家,报告由我来做。我说我没有身份啊,徐校长说,大家心知肚明,叫我不要推了。无奈,我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代表徐校长做了集美中学的开学讲话。
讲话的主要内容其实三个字就是“抓质量”。步骤呢?基本上就是我在竞聘演讲时的五大工程,只不过更细一点,同时很严格地要求了纪律,号召每一个教职员工努力工作,把集美中学的失去的辉煌再找回来。
开学一周后,1999年3月2号,教委邓渊源主任、组织部干部处倪超处长到校宣布任命,我任集美中学校长、副书记。我做表态性发言,中心就一句话:努力拼搏、再续辉煌!
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任命虽然是一张纸,一旦宣布,责任就实实在在地落在我的肩上,我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未敢丝毫懈怠,可谓不舍昼夜。巡课、听课是我每天的日常,大会、小会轮番进行,谈话每天不间断。那段时间,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除了睡觉,所有的时间都在学校,即便是已经上床,学生宿舍楼吵闹声一大,就爬起来给生管打电话。我知道,无论你过去多么出色,到了新的单位一切归零,作为校长,仅会说是不够的,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尤其是大家缺乏信心且持有怀疑眼光的时候。工作在前,享受在后,这是当学生时接受的价值观,在新的岗位上,一定要努力践行。在上任三个月后的结构工资(也就是后来的绩效)的调整方案中,我提议学校的领导从全校教职员工奖金的第50位(全校教职员工186人)开始,而且不享受高三、初三的毕业奖金。
这期间,几乎每周的升旗仪式我都要讲话,反复地强调纪律,规矩,反复地讲学习的重要性。原以为,集美学村,学在村中,村在学中,尊师重教应为文化、应为传统,而事实上,校风的问题大多来自初中,且主要来自大社陈氏家族的子弟。改革开放后,原本就以小商业为主的陈氏家族,其子弟深受影响,读书渐少,小卖部吸烟者、逃课者二有其一,且不服管教,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者寥寥,而不少家长认为学校乃祖上嘉庚创办,陈氏子弟理所应当升入高中,闹事、找茬成了陈氏家族的标签,教师不敢管、干部不敢管,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问题不解决,学校校风不可能得到好转。大社族亲会会长陈志强是集美中学老三届学生,和吴端景、翁新杰关系甚好,我多次和他交流,让他给与帮助,志强先生也希望把学校办好,也希望大社的子弟有出息,满口答应予以支持。在族亲大会上,他要求大家管好自己的孩子,且推动加大对陈氏子弟考上大学、高中的奖励力度。有了他这个“老大”的支持,我对整治校风多了几分底气,在全校的努力下,整治力度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多,软硬兼施,比如运用处罚手段,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强硬手段,同时加大和学生谈心、家访的频次;在班级考核上,对迟到、早退、睡觉、抽烟、打架等实行零容忍,作为教师绩效的考核指标。与此同时,对旷课、迟到的教师提出批评,对不胜任、学生意见大的教师撤换,制定一系列奖惩制度,学校的风气开始好转。教学上,一是抓基础,二是抓提高。1999年的高考,四个高考班(每班50人),考上本科线50人,这个成绩实在与中国名校的名号不符。在繁重的学校管理中,我亲自抓高三,给高三的学生作动员,给高三的老师鼓劲儿,利用全国的关系找高考模拟题,给高三设定本科上线100的目标——老师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指标,无论老师们怎么议论,我始终坚持。人,总得有点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2000年,还有一件时不我待的大事,即申办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这是徐校长在任时提出的集美中学战略性的目标,这项工作我比较陌生,因为我在新疆工作的时候没有接触过相应的评审,我仔细阅读了相关的条件后,感到压力巨大,为什么?问题的关键不在准备材料,而在支撑这些巨细材料背后的事实。而有的数据是无法“创造”的。比如学校的场地,四个篮球场学校只有两个;教师的论文数差一大截;比如会考过关率,通过补考也只能是马马虎虎;怎么办?一方面扎扎实实地准备材料,另一方面,扎扎实实地做教研且出台长期鼓励政策。还有科学楼的装修,实验室的建设、语音室、电脑室、图书馆里的设备设施,一件又一件的事,真叫人不得闲,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
就这样,忙忙而不碌碌,碌碌而非无为,我的2000年就在紧张而充实中度过了,盘点一下,学校还真的跨越了“一小步”:
印尼著名侨领李尚大先生在任镜波老师陪同下回到母校(关于我和李先生的故事另文陈述),实为考核我这个新校长。
校报《集美中学》创刊。这是厦门中学里第一张校报,校报一出,得到广大校友一致好评。值得赘言几句的是校报的费用均出自校友的捐助,没有花学校的一分钱。
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01个,师生喜笑颜开,而大社子弟也考上三个,学校敲锣打鼓送去喜报,大社陈氏族亲又多了一次年庆般的喜悦。
暑假,学校中层干部调整,除了超出教育局规定年龄的个别干部外,其余一并保留并进行了优化。吴天赐任办公室主任,李聪明任教务主任,李真真任德育主任,增设教科室,袁本宁为主任,谢艺民提拔为教务处副主任。
岛外学校第一个400米塑胶操场项目获批。
学校开启和全国名校的合作交流,诸如北师大附中、上海育才中学、爱国中学、七宝中学等。
82岁的退休教师陈水扬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此高龄入党,在教育界为第一位,《厦门晚报》对此做了报道。
翻过年头,也就是我到集美一周年之际——2001年1月7日到1月10日,学校在福建省教育厅严格评审下,得94分,顺利通过省一级达标评估,成为继一中、双十、六中、同安一中之后的厦门第五所一级达标学校。
学校有了生气,师生有了精气神,社会口碑好转,学校班子空前团结,原本打退堂鼓、看一看的胡训生副校长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他说,老刘是干事的人,我要帮他。
(作者系集美中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