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2024-04,4. 侨史掠影
厦门侨联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

文 | 王起鹍

2000年8月17日,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在给厦门市侨联成立五十周年的贺信中写道:

厦门市是我省最早成立侨联的地方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厦门市各级侨联团结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全面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促进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跨世纪发展的新时期中,希望厦门市各级侨联继续贯彻落实党的侨务工作方针,凝聚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智慧和力量,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的贡献。

迎接共和国的曙光

厦门是陈嘉庚先生的故乡,他的爱国精神是厦门的主要精神之一。在陈嘉庚精神的指引下,无数海外华侨回乡奉献,回报祖国……

厦门很小,却是福建籍华侨出入国境的主要门户和重要侨乡,云集着无数归侨精英,新中国成立初期,厦门就有来自六个国家的归侨组织。

七十五年前的今天,由马来亚、菲律宾、印尼、缅甸、越南、泰国等六国归侨组织和华侨学生推选各自代表,于1949年12月成立了以林惠祥为主任的“厦门华侨联合会”筹委会。1950年1月23日,筹委会召开会议欢迎参加开国大典后回到集美的陈嘉庚先生。从此,陈嘉庚就一直关心、支持着厦门侨联的建设与发展。

根据党和政府的工作需要,为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协助办理有关华侨事务,印尼、马来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缅甸等各属归侨分会先后成立,并各派代表筹备厦门归侨联合会,1950年8月5日,第一届归侨会员大会召开,正式成立厦门归侨联合会。厦门市侨联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侨联组织(北京侨联于1950年10月成立)。厦门市侨联在共和国史上迈出第一步,并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联系、团结、服务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带领广大归侨侨眷和共和国一起渡过不平凡的七十五年……

陈嘉庚与厦门侨联

1949年12月,陈嘉庚在北京参加完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之后,途经14个省先后到沈阳、哈尔滨、济南、长沙、福州等40个城市参观考察,于12月27日回到故乡集美。

1949年12月12日,厦门市侨联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林惠祥为主任,吕守真为秘书,林珠光、陈丙丁、白三江等七人为常务委员,在讨论筹备工作之后,着重研究做好迎接陈嘉庚先生返乡归来的接待工作。

为了迎接陈嘉庚先生回乡,1949年12月23日,厦门市也成立“各界联合欢迎中委陈嘉庚先生大会筹备处”,筹备处由军管会、市政府、厦门大学、市侨联筹委会、市学联筹备会及工商界等40个单位代表参加。会议还通过筹备处下设各界联合欢迎大会主席团和秘书处。秘书处下设常务、票务、接待、文印四个部门,负责筹备各项工作。同时,为欢迎陈嘉庚先生,厦大在校内、校外出版特刊,连日排演节目等,学校里充满了紧张而欢乐的气氛……

1950年1月23日,厦门市侨联筹委会欢迎参加开国大典归来的陈嘉庚(左五)和庄明理(左四)

1950年1月23日,厦门市侨联筹委会隆重聚会欢迎陈嘉庚先生回乡。陈嘉庚向大家介绍亲自参与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和经过,介绍新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成就。经过考察所见所闻,他看到共产党能打天下,也能治理天下,感到欣慰,信心百倍,更加向往新中国,从这一天开始陈嘉庚与厦门侨联结下了不解之缘……

厦门市侨联在陈嘉庚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积极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加强社会主义教育,鼓励和协助归侨侨眷、海外华侨参加祖国建设。广大归侨侨眷与厦门人民一道,同甘共苦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厦门市侨联在陈嘉庚的号召下举办了一批地方公益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还创办几个工厂和农场,发展亚热带作物等等。

1958年4月25日,厦门市侨联主席颜西岳在《建设祖国,人人有责》一文中写道,陈嘉庚老先生曾经说过:“当祖国需要时,华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是应该的”。华侨素有爱国传统,对祖国建设事业一向拥护和支持,热切希望祖国日益繁荣富强,九年来,我们归侨生活在新社会里,深刻认识到祖国的前途是大有希望的。我们除了积极参加卫生、绿化、扫盲等工作外,还兴办侨联工业社、侨属缝纫手工业社、水产养殖场。华侨集资创办古台华侨耕牧场。虽然要把一个破烂的旧中国改变成现代化的富强国家还有一定困难,六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有志气埋头苦干几年,困难是完全能够克服的。建设祖国人人有责,华侨当然不落人后。我们要牢记陈嘉庚老先生的教导,并借此与海内外同侨共勉之。

牵线搭桥建设祖国

75年来,厦门市侨联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牵线搭桥服务地方经济,通过宣传国家政策,吸引资金,把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热情引导到提高生产、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来。1957年开办的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厦门办事处,先后募集股金1200万元,投放于厦门罐头厂、橡胶厂、瓷厂、感光厂等,不仅帮助侨胞实现支援家乡建设的愿望,而且催生了厦门一批骨干企业,为打破经济封锁、改变落后面貌做出了宝贵贡献。

天上有颗陈嘉庚星,厦门有无数“侨”星闪耀。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把侨联作为对外联络、沟通海内外的一个重要窗口,充分发挥侨联穿针引线、牵线搭桥的作用,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把侨联作为弘扬嘉庚精神、引领侨界群众的一个主阵地,发挥侨联组织,发动侨界群众的作用;进入新时代,又赋予侨联招贤引智、做好海外高层次新侨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侨联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凝聚侨心侨力侨智。

中共十八大以来,厦门市侨联坚持政治引领,筑牢思想根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凝聚侨界共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做好新时代侨联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努力把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热情接待回国华侨

陈嘉庚非常关心侨务工作和侨联工作,始终与侨联保持着联系与沟通,推荐侨界人物参加侨联工作,参与公益事业、参与海外联络接待工作,鼓励华侨回国投资,推动爱国团结,参加国家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回国观光的侨胞日益增多,厦门市侨联接待工作也随之增加,而且来厦门的多数华侨都想到集美拜访陈嘉庚先生,陈嘉庚自然也把侨联接待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总是热情接待来访的侨胞,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介绍祖国的建设情况,解释有关侨务政策,热心支持他们在家乡所办的教育文化、卫生及其他福利事业,甚至亲自带他们参观集美学村,帮助他们解决和反映有关问题。

1952年7月,第二批缅甸华侨观光团共30多人,在徐四民团长的率领下,兴高采烈来到集美,受到陈嘉庚的热情接待,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大家听到陈嘉庚先生报告新中国的佳音。

1952年9月25日,以陈福顺为团长的第三批(37人)缅甸回国观光团带着广大缅甸华侨的爱国热情离开缅甸,回国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庆盛典后,与印尼、印度、朝鲜华侨回国观光团,马来亚,泰国归侨代表团共120多人,经历80天,经过14个省份,参观了15个城市,之后他们分别回到自己的家乡。陈福顺一行到厦门后,在厦门市侨联主席林采之的陪同下,乘坐专轮从厦门到集美浏览,受到了陈嘉庚的热情接待,陈嘉庚亲自带领团员们参观集美学校,新的建筑和新的人文风貌给观光团留下说不尽的兴奋和愉快,也让他们带去了祖国政府和人民对海外侨胞的关怀和热爱。

1952年12月,印尼观光团团长司徒赞回到印尼后,在侨界进行宣传祖国翻天覆地变化,他在《我对新厦门的印象》一文中写道:在集美,我们会晤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创办人陈嘉庚老先生,今年已是80高龄,但是精神却非常矍铄,陪同我们参观集美学校近两个半小时,巡视集美全乡及集美学校建设工程。他老人家精神非常好,走路无需人家扶持,一路当先,健步如飞,拾级上四、五层高楼,也无倦容,他老人家那种热心教育,服务桑梓,为国家造育人才,始终如一的精神,尤其令人肃然起敬。(司徒赞的儿子司徒眉生是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民间秘使”)

1956年11月25日,厦门市副市长张楚琨、市侨联主席林采之、副主席陈应龙陪同印尼华侨李昭欧夫妇到集美拜会陈嘉庚先生;1957年10月25日新加坡妇女观光团前往集美游览,也是陈嘉庚亲自带他们游集美学村。无论是人多或人少,老朋友或新朋友,无论是领导或普通侨胞,陈嘉庚都会亲自做“导游”、亲自介绍、着力宣传祖国大好形势。

怀揣“根魂梦”同心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意义非常重大。

厦门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陈俊泳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改革,系统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彰显了我们党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新征程上,改革开放事业浩浩荡荡,书写着当代世界的中国前进轨迹,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为强大的推力,广大海内外侨胞反响强烈,倍感振奋、信心满怀。我们将在全市侨联系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围绕“根、魂、梦”新时代侨务工作主线,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更加充分发挥侨联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更加积极地宣传和弘扬嘉庚精神,更加主动地在深化改革中担当作为,进一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引导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紧跟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为厦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侨界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