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5. “南侨机工”与“飞虎队”里嘉庚学子的悲壮底色
文 | 林海峰
昆明,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除了四季如春的“春城”美誉,还曾经有过“南侨机工”、“飞虎队”和“西南联大”等血与火的履历。
我随厦门晚报“重走嘉庚路,共圆复兴梦”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昆明,没来得及观赏六月的湖光山色,而是专门走访了两个地方:位于五华区大观街道的“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展览馆”和昆明市博物馆内的“飞虎队纪念馆”。
在这里真切感受到,南侨机工白雪娇与飞虎队员陈炳靖两位嘉庚学子,舍生取义,用其震撼而悲壮的事迹,诠释了什么是崇高的家国情怀。
“南侨机工”,一段曾经被淹没的历史,在抗战时期,3200多位南洋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响应陈嘉庚先生号召,回国参加抗战,他们在地势险恶硝烟弥漫的滇缅公路运输战略物资,用生命确保中国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线的畅通。
据介绍,截止2015年,全世界健在的南侨机工仅12位,中国大陆7位,其中昆明2位,且恰巧都住在大观街道的同一个社区。于是,居委会便有心在办公室二楼创建了“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展览馆”,同时还将社区围墙打造成介绍南侨机工的文化创意墙。

新闻里社区的南侨机工历史文化墙
文化墙有一幅女性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她便是当年滇缅公路的四位南侨女机工之一的白雪娇又名白雪樵。
白雪娇祖籍福建安溪龙门寮山村,出生于马来亚,父亲经营一家橡胶公司,是陈嘉庚在槟城分公司的代理。她于1934年回国就读于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之后回到马来亚槟城当教师。她看到招募机工的通告后,瞒着父母化名施夏圭报名参加南侨机工,临别前她给父母写下了一封催人泪下家书。

四位南侨女机工之一青年时代的白雪娇
亲爱的父母亲:
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亲一向是明情达理的,对子女的行动是不会有疑义的。我之所以不别而行,这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因为骨肉之情总是难免的,我深恐突然提出这意思,母亲一定会激动而流泪的。
……
走之前,我是难过极了,在每分钟内,我的心都起着往复数次的矛盾冲突。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豫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心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虽在救国建国的大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能在汇成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安危莫卜,是不免凄怆心酸的,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于无畏中,才是令人哀惜不治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我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争斗,以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世不曾辜负了。
女儿是不孝的,望双亲宽怀自慰,善自珍重。临行匆匆,仅留此作别,后会有期,最后敬祝健康。
女儿雪樵留书
廿八年五月十八日
跟随全媒体采访团相继来到昆明的还有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社会实践队的师生,他们在这里看到母校80多年前校友的传奇故事,显得无比亲切,异常激动。
伫立在椿上花街的文化墙前,这些00后的大学生轻声朗读这封荡气回肠的家书。这是万般不舍与父母家人的诀别,是毅然决然地弃笔从戎。
对于海外生活优渥的富家姑娘,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没有植根于内心的精神力量,怎么可能有如此毁家纾难、义无反顾的决心.......
在昆明,“飞虎队”是“南侨机工”之外另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群体。我走进“飞虎队纪念馆”,就是为了探寻同样来自厦门嘉庚故里陈炳靖的故事。
陈炳靖,生于福建莆田,大概是因为他二哥陈炳埙在厦门大学毕业后留在集美中学任教的缘故,他于1933年报考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前身),毕业后抗战爆发,他到杭州笕桥考入中国空军12期,被送往美国受训后,分配到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23大队75中队,也就是民间习惯统称的“飞虎队”。
陈炳靖驾机搏击长空,与日军浴血奋战,他负伤跳伞,在原始深林里面度过6天。他在战俘营里被关押2年,直到抗战胜利才重获自由。他的传奇故事精彩且悲壮。

1943年7月13日,陈炳靖在昆明巫家坝机场驾机起飞前留影
我在展厅中央玻璃展柜里,看到陈炳靖生前捐赠的一件飞行皮夹克,上面还残留着血迹与弹痕。
热情的博物馆副馆长发给我多张陈炳靖2012年参加飞虎队纪念馆开馆典礼的照片,其中一张是精神矍铄的老人饱含深情地凝视着陈纳德将军,仿佛在报告:我驾着P-40飞机回家了......
也许你曾经崇拜过叱咤风云的飞虎队,但你可能从来没想过有一位学长就是飞虎英雄的一员。
当年的水产航海学校早已合并组建为集美大学,陈炳靖曾先后两次回到母校,在与学生“粉丝”交流时,谈的最多的是“忠”与“孝”,他寄语年轻学生两句话,言简意赅:要忠于你的国家;要爱你的妈妈。
在母校,老人曾收到两份特殊的礼物,一件是1933年他就读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时的学籍卡档案仿真件,他望着16岁稚嫩的照片感慨万千;另一件是集大美术学院年轻画家精心创作的题为“凌云”的国画,那只傲立松树的雄鹰,一直挂在他香港家中的客厅。

陈炳靖回到集美母校
白雪娇和陈炳靖都来自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学校,都有着相同的忠诚与奉献的家国情怀,这不是巧合,而是在传统儒学文化熏陶下,植入了嘉庚先生所倡导的“忠公”爱国的精神基因。
厦门大学群贤楼奠基,校主选择5月9日“国耻日”这一天,以此告诫广大学子“勿忘国耻”。集美大学有一座百年建筑,先生命名为尚忠楼,“尚”是尊崇,“忠”即忠心,正是精忠报国的底色。
白雪娇和陈炳靖两位从嘉庚系学校走出的老人,壮怀激烈,可歌可泣。他们都很高寿,白雪娇2014年病逝于广州,享年100岁。陈炳靖在2020年感染新冠在香港病逝,享年104岁。
有这样英雄的学生,是校主嘉庚先生的骄傲,也是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的骄傲。
他们像两朵永不凋谢的山茶花,那是昆明的市花,昆明红土高原为它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能够傲然盛放,象征着坚贞不屈和纯洁高尚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