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2024-04,28. 百年大社“蝶变”焕新生

集美大社这座藏在百年集美学村里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古村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 是厦门最有故事的老街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集美大社这个极具闽南风情的城中村吸引了各式新业态店铺入驻,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人气提升,基础设施的诸多短板和急待解决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2023年4月,集美大社列入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精品村行列,集美街道统筹多方资源力量,立足“街区、学区、景区”协调发展,致力打造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社区,全力推进大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

集美大社大变样,“卫生死角”变成“口袋公园”

“在这里聊聊天、拉拉家常很舒服,大人可以跳跳舞、打打牌,小孩在这里玩也很安全。”坐在位于渡南路4号的口袋公园长凳上闲聊,几位阿伯讲起这里改造前的样貌,一位较为年长的陈大爷介绍:“几十年前这里是生产队队部,另外一侧是海蛎加工厂,荒废了很长时间了,长满了杂草,堆满了生活垃圾,苍蝇、蚊子、老鼠到处飞窜。”

从“卫生死角”到“口袋公园”的华丽转身正是此次集美大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一个缩影。房前屋后整洁了、缆线落地了、路面平整了……

如今走进集美大社,熟悉这里的人都感叹:住在这里更舒适了,大社正以更美的“姿态”笑迎八方来客。

在推进大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中,我们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先后策划生成2批次财政投资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6千余万元,现已全面完工。”

集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改造,新增7台箱式变压器,升级强电设施,让居民用电无忧;改造供水管道2256米,新增消火栓17座,解决给水管网材质老旧、管径偏小,消火栓缺失等问题,进一步保障大社用水品质和消防安全;新增路灯31盏,解决夜晚照明不足问题;提升改造垃圾投放点位12个,让大社卫生环境焕然一新……

值得一提的是构建智慧化管理体系也是大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项目之一。“消防栓水压不足,垃圾屋满溢、冒浓烟,井盖异常开启、破损等情况一旦发生,平台就会收到告警信号,可以在指挥控制室一目了然。”代建方负责人黄伟雄介绍,推动大社智慧城中村项目建设中,打造了智慧消防应用、智能井盖监测、环境监测等模块,构建了全方位感知、全天候监管、全覆盖调度的数字化管理体系,现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待下一步与区级平台联通后,便可以正式投入使用。

发挥人文底蕴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村社

集美大社拥有700多年历史,除了随处可见的古厝祖祠,街头巷尾还散布着曾经下南洋闯荡的华侨归国建造的南洋建筑风格的侨楼,保留着地道的闽南古早小吃和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

据介绍,在此轮打造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精品村过程中,集美街道在做好消除城市建设治理短板、完善公共服务、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等改造提升的同时,还高标准做好文确楼、其昌堂、颍川世泽堂等侨楼古厝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让文物建筑重新焕发时代光芒。

定期举办“百年学村·大社有戏”展演活动,近距离、互动式让市民游客体验南音、芗剧等闽南曲艺。推动村校、村企合作,引导艺术家、文艺青年、高校师生和设计工作者进驻大社创作或演出,营造浓厚文化氛围。通过系列举措,充分发挥出集美大社地理区位优越、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进一步擦亮嘉庚故里人文品牌,让百年大社焕发出新活力。

此外,集美街道还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助力大社大力培育发展美食、美妆、美妙视听、美好设计、美好心灵等“五美”产业,提高居民收入。

指导成立由首批66家会员商家组成的大社商业联盟,链接、共享发展资源,引导商家诚信经营、加强合作,致力打造餐饮、民宿、文创、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

探索“文化+”“艺术+”经营模式,以文化赋能、艺术助力推动产业替代、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涌现出一批文创、美妆、设计等新业态。

组织举办二手市集、寻找阿龙仔、海边茶话会、冬日野餐市集等一系列年轻群体喜爱的文创活动,焕发百年大社新活力。

(李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