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2024-04,32. 刘卫平是教育实干家

文 | 任镜波

刘卫平校长

刘卫平的为人处事,我都很佩服。《我的集美岁月》是他在集美中学的系列回忆录,他把全部的书稿发给我,我借助手机放大的功能,一口气读完,受益匪浅,也浮想联翩。

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中当过校长,仅用三年的时间,就把兵团二中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中学的第七名,提升到第二名。他来厦门应聘时,只带一支笔,竟然从50多名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足显他“山高我为峰”的豪气。

他从新疆来集美中学报到,没想到还暂时不能宣布任职决定。他不计较,安下心,耐着性子去听课,跟老师交流。当时,大家都知道他是未来的校长,对他很热情,也很尊重。新学期开学,老校长请他给教工作报告,他便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发言,主题“抓质量”,措施“一、二、三、四、五”,说了“五大工程”。他发言不用稿子,而且语言简练、条理清晰,令人刮目相看。

3个月后,厦门市教委主任邓渊源到集美中学正式宣布厦门市教委的决定,任命刘卫平为集美中学校长。那天,邓主任从集美中学出来,特意到集美校友总会看望我。他说:“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刘卫平?因为他笔试、面试的成绩都是最好的,而且他了解陈嘉庚,对集美中学存在的问题和办好集美中学的思路很清晰,还有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的决心与信心。”我明白邓主任跟我说这些话的意思。他是希望我和海内外校友做些沟通的工作。

刘卫平有水平,也有个性。他有霹雳手段,也有菩萨心肠。他心里装的都是学生,念念不忘的是“当教师不要误人子弟”。他是一个敢字当头、胸有谋略、雷厉风行、注重实效的教育实干家。2006年,他被评上中学特级教师、福建省优秀中学校长。

他上任后,首先抓校风。他敢于碰硬,发动全校教职工,依靠集美大社宗亲会的支持,狠杀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不正之风。他在加强纪律教育的同时,对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实行“零容忍”;对找茬闹学的家长,坚决给予扺制;对旷课、迟到的教师给予批评;对不胜任教学的教师及时给予撤换。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制度。那时,他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除了睡觉,所有的时间都在学校。学校研究结构工资调整方案,他首先提出自己的奖金应该排在全校教工奖金的第50位之后,而且绝不享受高、初三的毕业奖金。刘卫平的表现,很快传到海外,李尚大先生知道后十分高兴,连夜给我挂电话。他说:“我下次回去,一定再去集美中学。刘校长这么全身心投入,敢抓敢管,我们就要支持他。”

刘卫平抓质量,首先抓师资队伍。他重视引进人才,从外地引进了好几位教学骨干。他更注重提高现有教师的水平。他得到李尚大提供的50万元培训经费,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合作,在校内举办在职研究生班,为期两年,90名青年教师参加学习(其中外校21名),全部顺利结业。他还精心调整、搭建了从初一到高三的教学班子,实行大轮换,并规定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教硏课题,逼着教师出成果,结果全校教师都提高了教学水平。到中小学可以参评正高级教师的时候,集美中学获评正高级教师的人数,是全市最多的学校之一。他采取的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得到广大教师的一致称赞。

刘卫平“逼”教师,也“逼”行政人员。他非常强调行政人员尤其中层以上干部的执行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一定要适应工作要求。他要求中层以上干部同学生讲话,无论什么场合,都不能念讲话稿。对中层以上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三年期满再竞聘。由此,他培养、带出的中层干部已经有12人被提为本校或其他学校的校级领导。

刘卫平抓素质教育,更是技高一筹。他始终认为“任何教改都离不开课堂”“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是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落实的主渠道就在课堂。”他重视课堂教学,不是听任教师占课时、满堂灌,而是一反既往,压缩课时。他是以圧缩课时来倒逼教师进行课堂改革的。学校排出来的课程表是:高一到高三,每周语文、数学、英语各4节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2节课。一些来校参观的专家说:“这样的课程表不仅在省内,就是在全国也找不到第二份。”有些教师担心这样做会影响教学质量,便采取拖课和补课的方式来对付,说是“堤内损失堤外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又出台了“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将拖课列为教学事故。刘卫平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鼓励教师更多地和学生交流,把教师的视角引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上。”为了顺利推行课堂改革,学校还与厦门市教育科学院联合举办“聚焦课堂,同题异构”的大型教研活动。这个活动连续举办了六轮九科,学校有50几位教师得到了实际的训练,从而促进了课堂改革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刘卫平还在初中部支持一位教师,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的试验。这与高中部课堂改革的“少教多学”,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当时有人担心学校这样搞下去会不会影响高考的升学率。有案可查,在那以后的8年里,集美中学的高考升学率年年攀升,一直都是全市的第五名,还有学生考上清华大学。这里还要说明一点,若以高考升学率论英雄,对集美中学有些不公平,因为中招时集美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就比岛内的几所学校低。这种“先天不足”的体征,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刘卫平充分发挥集美中学在对外交流方面的优势,把学校办成对外交流的窗口。2006年,学校举办首届中澳班。从2002年起,学校对外交流达23次。学校领导和师生应邀出访,先后去了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学校学生艺术团55人应邀去新加坡,与新加坡华侨中学进行了三天的艺术交流。 2007年,集美中学牵头举办了厦门市首届海峡两岸中小学校长论坛,有210人参加,其中从台湾来的有110人。2005年,学校接受国家下达的任务,开始举办“新疆班”。刘卫平是从新疆来的,了解新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在教学设置和学习环境方面都做了周密的安排。新疆来的学生以校为家,刻苦学习,至今已经毕业6700人。2019年,集美中学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刘卫平在应聘面试时说:“我不认识集美中学的校友,也不认识任何一位侨胞、台胞,要想得到他们的支持,首先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校风好了,成绩上去了,学校就容易把校友拢在一起,校友就会支持学校发展。”他在集美中学12年,学校越办越好,支持他的校友、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李尚大和他的关系,就是最生动的一个例子。起初,李尚大担心他是从新疆来的,对陈嘉庚校主有没有感情?会不会热爱集美中学?后来,看到他的表现,就爱他、支持他。他说学校需要建一个室内体育馆,李尚大找陈嘉庚先生的外孙李成义商量,很快就承诺合捐人民币1500万元。李尚大关心他,还关心他的父母。听说他要被调去厦门一中,李尚大急得连夜给我挂电话,要我代表他去向厦门市主要领导反映,一定要把刘卫平留下。集美中学90周年校庆,李尚大因病不能来,便给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写信,请他一定要来参加集美中学的校庆。何立峰对李尚大很尊重,校庆那天,他和市长刘赐贵、市政协主席陈修茂、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欧阳建、市委常委副市长詹沧州一起来参加庆祝大会。那天,李尚大还给刘卫平发来一封贺信,表示要给母校送贺金100万元。孰料,李尚大的这次举动,竟成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善举。

刘卫平在集美中学12年,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师资水平、提高了教育质量,积蓄了教改经验、扩大了社会影响,还为学校新建了占地面积110亩,可办60个班的高中部。为社会保护了一片嘉庚建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对校内一片年久失修的嘉庚建筑群,是进行重建还是维修?在教师、校友和上级领导中,都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最后,他贯彻执行副市长潘世建的意见,一律进行维修,修旧如旧。虽然投入大了、时间拖长了,但是完整地保护了原来的建筑物。2006年,这片嘉庚建筑群,被定为国家级文物。近年来,领导和群众都在酝酿为陈嘉庚的教育建筑“申遗”,试想如果集美中学的这片嘉庚建筑群被重建破坏了,今天要“申遗”将从何说起?

刘卫平《我的集美岁月》,富有阅读价值。从这本书中还可以看到各级领导对集美中学的关心与支持。1983年,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来集美中学视察,他说:“集美中学要向海外招生”,后来还拨款给学校建“侨生楼”。2002年教师节,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洪永世、市委副书记吴凤章、副市长江曙霞来学校祝贺教师节,并为李成义、李尚大捐建的“福山楼”奠基剪彩。洪永世任厦门市市长时,为集美中学建了100套教职工房。他还撰文《把集美中学办成中国一流的学校》。曾晓民任集美区委书记时说:“集美中学的事就是集美区的事”。厦门市、集美区历任主要领导都把办好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学校,作为弘扬嘉庚精神的一个主要渠道。我们都记得1961年陈嘉庚先生在生命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遗言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周总理指示:“集美学校一定照嘉老的意见继续办下去,一定把它办得更好。”

刘卫平是集美中学106年校史上第35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第12位校长,任职时间之长,居第二位。他在《集美中学颂》赋中写道:“噫吁美哉,集美中学!集天下之美,育未来人才;改革开放,大潮涌荡;高瞻远瞩,敢为人先;重振雄风,再创辉煌;国际视野,大家胸怀;山不辞土方能成高,海不辞水方能显其大;风举帆扬,凯歌高唱。千年跨越,世纪畅想。一级达标,文明学校;素质示范,侨生特色;教改先进,师生成长;教为不教,学为创新;龙腾虎跃,歌声阵阵;诚毅校训,深邃内涵;薪火相传,弦歌不断;厚重历史,远古墨香;中华文化,精神家园。”这一段精彩的描述,恰似他在集美中学的自我鉴定和群众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