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33. 集美12年
一个外来人在集美执教的故事(三)
文 | 刘卫平
路线决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一个学校要想发展,校长仅有思路不行,必须要有人去执行。因此,建设好校长与教师间的这个“桥”就十分重要。
2000年7月,经过半年的观察,我做了一次干部调整。原教务主任因年龄超出市教委关于中层干部任职规定,不再聘任外,增设教科室,其他岗位的干部不变。集美中学走下坡路,原因很多,但班子成员之间协调不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深知班子的问题主要是班长的问题,班长如果大度,能搞好团结班子的问题就会少很多。徐胜年校长退休后,班子成员三人。我,胡训生副校长,副书记洪蕴溟。洪副书记是老三届,“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早我一年多来学校,以前在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工作,人特别朴实,很善于和人相处。胡副校长是学校的老人,70年代初就在学校,他经历了多任校长,对我这个新人他多少有点不放心,一直默默地在观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光明磊落,不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东西。他俩年龄比我要长,我除了尊敬,还常向他们请教,同时努力避免个人说了算。大事上会,小事通气,不揽权,不滥权,做一些实实在在、师生有感的事。校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给中层干部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们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选拔干部,个人的眼光总是有局限的,难免选错人,我想大家一起来选总比校长指定要科学吧。基于这个考虑,2002年,集美中学开启第一轮干部聘任,校内选拔,竞聘上岗,具有年段长、教研组长资历的均可参加竞聘。竞聘分两个阶段,一为笔试,二为答辩。笔试的内容有常识题,包括学校校主、校歌、校训、校史。也有论述题,比如假如你当选,你如何带领部门为学校发展助力?答辩则准备了两个题目,现场抽签。评委7人,由教师代表组成。全体教师对心仪的参选者投票推选,组织考察,校长聘任。经过多个环节的打磨,最终产生了中层干部名单。李聪明、谢艺民分别被上级任命为副校长、校长助理。通过竞聘,大家更懂得了责任,对广大教师做了十分诚恳而又庄严的承诺,收到了正面反响。
2005年,集美中学又举行了一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为了强化责任,学校高中、初中部相对独立,原有教务、德育处人员划拨到相应的高初中。经过笔试、面试,新聘任了中层干部。实事求是地讲,高初中的分设,好处在于责任更加清晰,效率也不错,问题在于和上级关于学校中层干部职位不符,在干部提拔任用上,受到一定的质疑。2008年,干部三年任期满,再次公开竞聘,部门设置恢复原来的状态。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我任集美中学校长时期选拔的诸多中层干部,经过不断的历练、摔打,多年后都成长为本校或其他学校的校级干部。
在选用干部的过程中,我本着任人唯贤的准则,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也不看年龄,任人唯贤。选用体育专业的教师担任中层干部,在市属校里,集美中学算是头一份儿。
每个人对管理的认识不一样,采取的手段也不一样。我认为中层干部关键在执行力,接受了任务而不完成或打马虎眼,这是我最为反感的。其次,我对干部的口头表达要求很严,我性子比较急,汇报工作口齿不清或不得要领啰里啰唆缺乏耐心。我以为,在学校工作,本来就是吃开口饭的,话都说不清楚,怎么能做好一个中层干部呢?因此,我要求必须提升“言”值,中层干部给学生训话,无论多大的场面都不许拿稿件,字说错了,表达不明了,下来我都会不客气地指出。有时,我会把在中层干部会议上,突然抛出一个话题,让干部谈谈他的家当、他的措施、他的问题。几次下来,每个人都得动脑筋,想问题,谁都不想在会上下不来台。
干部要想快速成长,校长必须放手,如果这不放心,那不放心,干部怎么能成长呢?集美中学两次校庆,在大方向定了之后,具体的工作就办公室主任一人负责,工作都做得很好。事后,两位主任都信心满满地说;校长,以后再大的活动交给我一点问题都没有。学校高中部建设,谁都想不到,我把它交给了一个刚满30岁的总务处副主任,很多人不放心,包括教育局的领导见了说,这么大的工程你就交给一个人,你放心吗?我说,年轻人经验不足,但愿意学习、愿意干啊。在整个过程中,这位副主任跑上跑下,虚心请教,很好地、甚至超出预期地完成了任务。
晋升省一级达标学校后,学校立即提出创办示范高中的战略目标,2001年的6月,第七届教代会通过了《集美中学办学方案》和《集美中学“十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随后的十余年,高考升学率连年攀升,本科上线率由2001年的60%左右,到2011年达到90%以上;单科最差的全市第七,最好的全市第四,总评稳居全市第五名。
中考排名年年保持集美、杏林片区第一名。与此同时,学校的党建,与政府、校友的联系,海外学校关系的建立,道南楼、黎明楼、延平楼、南薰楼文物申报,研究性学习、干部选拔任用、退休老同志等工作齐头并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教改的深入和自我学习思考,我越来越感到在培养人的观念、方式上有待改进。对比嘉庚时代的学校,学生没有那么重的负担,反而在人格健全、学习能力上、兴趣发展上都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借鉴的。如何真正地继承传统并有创新?借2006年福建开展高中课程改革的浪潮,学校冲在了浪尖上,为中国教育的培养模式做了一点小小的探索。
我们知道,任何教改都离不开课堂。是坚持传统意义上的学知识,还是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果是学知识,那么,教师的讲授、大密度地讲授就有了合理性,如果是让学生获得能力,那么仅仅传授知识就不够了。如果说,素质教育就是给学生增添一点艺术体育活动,那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是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落实的主渠道就在课堂,在课堂是否关注学生的道德、纪律;情感、价值;观察、思考、表达、动手以及倾听、尊重、合作等等。那么课堂应该如何变革呢?对此专家做了许多复杂的理论论述,对教师做了一轮又一轮的洗脑,但很难落地,专家说,这不是他们的责任。经过反复地思考,我决定从减少课时入手,即严格按照课时标准,以此倒逼教师的课堂改革。教务处给出的课表是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每周4节课;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每周2节课。这张课表不仅在福建,就是在全国也找不出第二份,因为这张课表不仅是高一高二用,关键是高三还在用。北京人大附中的李副书记带文学社的学生到集美中学搞活动,她看到我们的课表大吃一惊,说你的胆子太大了,谁都不敢这么玩。我以为,凡是加班加点增加课时的教学,高质量的不多。原因在于教师处于一个应付的状态,不会认真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需求,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去琢磨如何教,为了让学生记住教授的知识,教师务必布置更多的作业去训练,这样,学生的作业负担就大大加重了,反之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增加,认真备课、自我提升的时间就随之减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要求教师少上课,而且要求少讲,而且还鼓励自习课、早读课教师能不进课堂就不进课堂,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就放手,从学生的表现来反推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鼓励教师更多地和学生交流,加强个别辅导,把教师的视角引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上。其实,这不是什么新理论,在四五百年前,捷克斯洛伐克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里就说到“要寻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可以减少喧嚣、厌恶和无意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几百年来,教育者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苦苦探索,但事实却越来越远离这个方向,学生累,老师累,更为关键的是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能力都在弱化,教育出现了“异化”。
习惯了一讲到底的课怎么变?原本讲了都不会,不讲、少讲学生能学会吗?别的学校生源质量比我们好,课时安排却比我们多。于是,有的教师就在自习课的时候偷偷去上课,拖课、延长课时,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出台“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将拖课列为教学事故,《厦门日报》佘铮记者看到这个规定后,觉得很有意思,给予了报导,两天后,《中央电视台》2套的高博在“早间播报”播报了这条消息。
而这时,我坚定地认为减少课时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是有意义的,我们以前课时排得很满,学生根本没有思考、消化的时间,教师少讲一点,自习课多一点,只要教室是安静的、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能点播到点子上的,学生的学习一定不会有问题。抱怨、怀疑、不解充斥着整个校园,压力十分巨大,我在心里反复推演过结果,同时加大教研的力度,与厦门市教育科学院联合,每学期举办一次“聚焦课堂,同题异构”大型教研活动,高中的各个科目都必须参加,活动分上下午,上午主要由教师授课,每个科目安排教师三到四人授课,但授课教师必须有一名来自集美中学,其他授课教师则来自厦门市的其他中学或上海的名师。下午则安排两节课后进行教研,气氛十分热烈。专家有来自上海、北京、福州,也有来自厦门教科院的,第一次大型活动参加听课的人就达到400多人,连续六届,最多的一次参会的教师达到1700多人,《厦门日报》给予了报导,而在这个大型活动中,六轮九科,学校有50几位教师得到了历练。刚开始接受任务的老师,嘴上都在嘟嘟囔囔,课上完后,又感到收获满满,欣喜无比,感谢学校给了锻炼成长的机会,因为在一次次的磨课中,在专家的点评中,在同行的启发中得到了提升。至今,无论是集美中学的老师,还是市属、区属校的教师,谈论起当年得“同题异构”,大为赞赏,怀念不已。这期间,华南师大的郭思乐教授,带着他的“生本教育”理念多次走进集美中学,从理论上、技术上给与学校极大的帮助,他的团队上示范课,和集美中学的教师共同探讨,相互取长补短,大大促进了老师们教研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初中的教改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在刘千方老师带领下,以“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实验开启,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网络资料自主构建知识能力系统,此实验与“少教多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前后三年,取得重大突破,学生获市级以上竞赛奖的比列高达70%,升入高中学生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班级的学生,社会影响越来越大。2004年4月,福建省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方式变革教学研讨会在学校举行。2004年3月《厦门日报》以“教学遭遇网络”为题给与报道,5月24日《厦门日报》再次报道,宣传部部长洪碧玲批示:“请市文明办、教育局认真总结集美中学的经验,探索我市中小学生拓展校园绿色网上空间的路子,拓展未成年人的知识视野,改革教学方法,引导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市级、省级教研会议在学校召开,国家级专家桑新民、省电教馆馆长张大展以及市教育局的领导莅临指导。当年网络班的学生,现集美上塘中学教科室主任陈静怡给我发微信说:“感谢您创办网络班,让我拥有了在集美中学的美好时光和受益一生的教育”。
在教改逐步深入中,以“习惯养成”为抓手的德育持续加大力度,制定学生习惯养成的“四十个一”,其中学习常规“六个养成”主要包括:制订学习计划、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等六个方面。制定班级及个体任务书,要求每一个班级、学生在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必须完成的诸如学习新歌、办班报、做策划、发言等。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学校的校风越来越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度越来越高,教学质量越来越好。时任厦门六中教科室主任的李钢是厦门知名度较高的老师,他很纳闷,为什么六中的课时远远超过集美中学,而集美中学的成绩却不低或高于六中呢?带着这个疑问,他自己溜到学校看了晚自习后感慨;知道了集美中学成绩提升的秘籍。
实践一次次证明,集美中学的路子是对的,是有价值的。7月11号《厦门晚报》整版以“增加课时不是获取成绩的唯一法宝”为题报导了集美中学高中课改的历程。编者按说“3年前,当集美中学决定老老实实按国家的课时标准上课,不增加课时,曾引起许多非议。有人认为这是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3年后,学生拿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从此之后,集美中学走上了一条至今让全国同行羡慕的教改之路:用最少的课时,谋取最佳的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教改过程中,最让人欣喜的是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老师们说,以前到外地开会,只有听的份,现在出去开会,我们成了教改经验的传播者(李尚大先生助推了一把,他出资50万元联合华师大教育系为学校年轻教师办了为期两年的研究生课程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还有就是学校完善了各个年级的人员配套,初一到高三,六套教学班子基本配备整齐,可以实现大轮换,形成了省、市、校三级骨干教师梯队,人人都有自己的教研课题,学校的学风、教风有了很大的提升。多年后,中小学参评正高级教师的政策出台,集美中学成了厦门中学里正高级教师最多的学校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对教育的领悟慢慢加深了。我和老师、学生们一起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