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41. 不是传奇 胜似传奇
——读孙吉龙先生《善道》
文 | 李泉佃

退休后,得以闲暇,偶与老友呷茶聊天,听闻其中三两位,老骥伏枥,潜心写作,以寻觅家族之脉络,回首个人之往昔,甚为感动。
这其中,孙吉龙先生是比较突出、比较特殊的一位。
与孙先生相识于20年前。其时,厦门日报社刚从深田路乔迁至吕岭路不久,报社大堂一楼,设有“行风评议室”,是厦门市政府效能办设在报社的一个窗口,意在借助党报,对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他部门的行风进行监督;这在当时,也算是舆论监督的创新,得到福建省纪委、省监察厅的充分肯定。也因其如此,在挑选行评代表时,是相当严格的,也可以说是相当苛刻的。
孙先生担任了五年的市政府民主评议行风代表。彼时,四方大脸的孙先生一袭布衣,目光如炬,时常出入报社大门。在一次小型座谈会上,得知孙先生是闻名遐迩的民营企业家,我甚为吃惊。毕竟,作为一名企业家,敢于亮明身份,监督他人,是需要一定勇气的,起码得自身正、自身廉、自身清;但这也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直至2014年1月29日,在厦门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与厦门日报社联办的“2013感动厦门十大人物”评选中,孙先生从上百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主持人声情并茂地朗诵着写给孙先生的颁奖词,我才真正对这位企业家刮目相看。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孙先生经常跟我说,人品以正直为贵,心地以善良为贵,待人以诚恳为贵,处世以谦让为贵。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是故,我们成了莫逆之交。
所以,当他将其新著《善道》一书赠予时,我虽眼睛老花,阅读已有些吃力,但还是认真学习。
以我之拙见,《善道》一书,既是家族的传承史,也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时代的发展史;倘若从专业角度,细细品来,《善道》一书,大抵也有如下之特点:
史料详实。《善道》以时间为轴,以孙先生不同时期经历为节点,侧重择取一些重要事项与人际关系,以夹叙夹议形式,叙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及感悟。孙先生素来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辨析,我曾到过其旧居,但见屋里书架上,各种剪报、档案应有尽有,排列得井井有条。所以,他方能在书中将自证与他证相参考,严谨分析,合理判断,尽可能还原历史现场,使读者可以从大量的一手史料中,感受到尽可能真实的历史活动的气息,从而让史料自己说话,展现出一个最为真实的家族发展全景图。在与孙先生闲聊中,他屡屡坦言,写作该书,目的倒不是为了“光宗耀祖”,抑或“青史留名”,只是想让族人多一份佐料,后辈能以自己为鉴,走好人生每一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从个人、企业、厦门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切入,写出了社会转型期的规律性和局限性,同时作者又结合诸多实证,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现象,对这个时代的个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富有建设性、前瞻性的意见,而这些意见又是建立在不可辩驳的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读来令人掩卷而思。
感情真挚。真情是回忆录的灵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表明文学创作,特别是回忆录写作,情感应放在主要位置,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有血有肉,才能感人,才有生命力。
孙先生并非从政,也非从文,故其《善道》一书,并不在意其“文学价值”,抑或“官场秘诀”;但它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一个字:“真”!
《善道》全书有7章,共99篇文章(不包括前言、后记),每一篇都单独成文,串在一起便是一部结构完整、跌宕起伏的家族史、个人史;全书以真情为线,岁月为梳,感悟为题,对一个创业者的酸甜苦辣、一个公益人的喜怒忧愁,秉笔直书,和盘托出,直言不讳,甚至指名道姓,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孙先生身上特有的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真性情;尤其是他像一位良师益友,提出的见解种种,循循善诱,温暖人心,催人奋发。
文笔清新。孙先生虽非文人,但却对文字之虔诚、敬畏始终不渝。我跟孙先生认识后,在我退休前,他几乎每天都会对报社旗下的几张报纸用心研读,并用红笔精心批注,一个字,一个词,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用错了,他都要一一发给我;尽管个别地方也有商榷之处,但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动容。他编纂、撰写的书籍达20部之多,外人很难将其与一位企业家联系到一块。他常常对我说,搞文字,就得时常掂量掂量文字的分量,不能太随意。在《善道》中,他也写道:“既然要讲话,就要讲人话、讲真话、讲有用的话,尽量少讲空话、大话、套话、永远正确的废话,这是我的一个底线。所以,我每次讲话,更像是与大家交流、交谈、交心,希望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所启迪、有所裨益。”是故,《善道》一书要么引用乡言俚语,要么直接家长里短,雅中有俗,俗中带雅,似汩汩流淌的溪涧,让你情不自禁的沿着清流,探寻桃花深处的意境。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先生也不例外。在书中,他也毫不讳言自己的短板、弱项。比如,孙先生曾因酗酒,让其母亲牵肠挂肚,夜不能寐;虽然,堂而皇之的理由是创业带来的痛楚。
不过,瑕不掩瑜。我们还是要说,孙先生深刻讲述的是大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深刻的事、各色人物的命运流转,以及一位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的操守与坚持,不是传奇,胜似传奇!
(作者简介:李泉佃,1957年10月出生,大学学历,高级编辑。厦门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厦门日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