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2024-04,44. 为了不能忘记的昨天
——走近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守护者范立洋

文 | 郑宗栖 郑梓萌

初夏夕阳,柔和的光芒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一派宁静与温馨。一位长者总是喜欢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在陈嘉庚先生的雕塑前临风而立,静默着,两位长者似乎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五上福州,八赴厦门,四进武陵,三叩魁城……从东海之滨到中原大地,从齐鲁平原到鄱阳湖畔,前前后后走访了216多人,行程数千公里。25年如一日,他带着一群志愿者无怨无悔义务守护民族抗战记忆,为抢救被誉为战时福建“西南联大”的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赢得了时间、抢救了史料、留住了历史。他,是这座国家级抗战遗址的守护者。

他叫范立洋,今年73岁,退休前是大田一中的语文高级教师、政教处主任,曾获评教育部等六部委“优秀指导教师”、中宣部等三部委“全国普法先进个人”。现为大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志愿服务队领军人。2021年,范立洋被授予福建省“八闽银发先锋”称号,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2023年,先后荣登“福建好人榜”“中国好人榜”。

唤醒:80年前的历史记忆

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厦门于1938年5月沦入敌手。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内迁,其中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3所职业学校,14个班级614名学生,辗转迁入大田。从1938冬至1946年春8年间,集美职校师生在大田父老乡亲的帮助下,边学习边抗战,创造了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奇迹。

“别看这里的房子不起眼,这都是我们玉田乡亲们无偿腾让出来的……”1960年,仅9岁的范立洋随父亲从闽南回大田故里玉田村省亲,第一次从父亲的口中了解到了那段快被尘封的历史。

范立洋的父亲范鸿声当年是集美高级商校的学生,范立洋在大田接待过多批回访的集美老校友。有位老学长拉着范立洋的手说:“你看,我们一年年老了,记下这段历史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父辈的嘱托,成了范立洋肩头上沉甸甸的责任。特别是在父亲辞世之后,眼看老学长们连二接三老去,抢救民族历史文化的紧迫感时刻鞭策着他。

“如果我们不去抢救、不去保护,这些东西可能在不久之后,全都没有了。”1980年,范立洋大学毕业后成为大田一中教师,他利用寒暑假时间,从省内到省外,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乡村,只要一听关于集美职校史情的信息,就设法前往。不仅他本人在做,他的同事、亲友和考上各地高校的学生也都成了“志愿军”。特别是在近25年来,他见缝插针地寻校友、访故人、查档案、找资料、核史实,乃至以后的做策划、布展馆、写剧本、排节目、拍视频,组织志愿者、培训解说员、策划教育活动、接待各地师生、联络集美校友,几乎占用了他所有的工余时间。

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割舍不了的情怀。从相关档案馆的故纸堆中小心翼翼地搜寻历史资料,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国军队收复台湾、河内受降,一张张地检索、摘录、拍照,220万字的资料、200多帧的历史照片、两层大厅的主馆和9个分馆、3条抗战播迁历史文化长廊、9处纪事碑墙和雕塑……25年来,范立洋没有忘记父辈的嘱托,他和他的团队们守护着一座抗战学府的印记与见证。

光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如今满头青丝已尽数花白。所幸的是,这些艰辛的工作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热忱支持。范立洋感慨地说:“外出采访时,有人听说我是自费、义务收集史料,受访者从来没人说‘不’,还要为我提供食宿、用私家车送我返城。”

坚守:让红色旧址重焕光华

一件事坚守了25年,该有多难呢?更何况还有不同的声音在“反对”着。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总面积3217.5亩,本世纪之初,房地产开发浪潮波及大田城区的黄金地段,开发学村旧址地块的“指挥部”也紧锣密鼓地开始运作。

一边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一边是房地产的经济利益,如何取舍?范立洋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借助各种渠道宣传陈嘉庚的爱国事迹,宣传抗战时期集美师生和大田民众的家国情怀,宣传党中央的“文化立国”和“文化自信”理念,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给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反复宣传“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和“保护历史文物,守护城市灵魂”的探索实践,推动社会上上下下达成了共识。

退休之后,范立洋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旧址保护工作。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不如从前,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好几次因劳累过度生病住院。家人劝他:“你可是70多岁的老人了,有必要像年轻人那样拼吗?”范立洋也不是不听劝的人,可是他放不下那些被别人认为“不值钱”而对他来说就是“传家宝”的老房子。他总说:“给我的时间还有多少呢?”

庆幸的是,2011年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2017年初,以他命名的“范立洋老党员工作室”也正式成立。久久为功,水滴石穿。矢志不移的坚守终于赢得了社会的共识,使地处城市黄金地段的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最终在房地产开发浪潮中得以“独善其身”。这一年,县里成立了“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学村旧址的保护工作正式摆上了政府的工作日程。

2020年9月,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遗址。同时也是集美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等诸多高校和大田县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师德教育、国防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民族文化寻根等教育基地。目前,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是国内留存面积较大、文物较多、史料翔实、内涵丰厚、海内外影响广泛的国家级抗战遗址,是全国四大抗战学府遗址之一。

2023年,围绕传承和保护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历史文化,大田县将其列为“一号工程”实施保护与开发。2024年,又为其制定了“八个一”工作目标:修缮一批保护文物、打造一支百人志愿宣讲服务队、编排一台戏、出版一本书、制作一部纪录片、申报一个省级师德教育基地、打造一个文化展示平台、开展一场传承弘扬嘉庚精神活动。

看到这一切,范立洋倍感欣慰:“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要走,但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相信曾经的‘昨天’一定不会被人遗忘。”

执着:这是对下一代的交代

走进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这里的每一段古巷、每一座校舍、每一面墙壁,都似乎在讲述着一段被岁月尘埃掩藏的感人故事。那些古老沧桑的老房子,变身为声名远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陈迹变成了国家和民族最好的“教科书”与“清醒剂”。

抗日战争时期集美职校的大田内迁史,是“嘉庚精神的传播史、集美师生的英雄史、大田人民的光荣史,中华民族抗争史”浓墨重彩的篇章。可是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呢?1999年,范立洋和老党员们组建了一支志愿者团队,他和一中的同事、玉田村的老党员成为第一批志愿者。

“人数从最初的5人,扩大为现在的107人,团队成员来自教师队伍、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和村民。”范立洋介绍。多年来,志愿者团队每年接待团体观众四五百批次、数万人次,开展专题宣讲50多场。省内各级各地党政机关主题教育、高校领导班子专题学习、大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培训、新入职教师岗前教育、党团员主题教育、教职工师德教育,以及“一带一路”在华留学生参观学习、高校大学新生入学第一课、海峡两岸文体活动交流等活动,纷纷选择来到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

先贤已故,但是“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的嘉庚精神和“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诚毅”校训却是代代薪火相传。志愿宣讲团在回顾历史的同时,针对不同受众,策划了“走近嘉庚”“嘉庚风·中华情”“风展红旗如画”“重温历史·锻铸军魂”“铭记历史·锻铸师魂”“抗战丰碑·民族脊梁”等主题宣讲。不少参观者听到入迷,被历史故事和志愿团队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热泪盈眶,参观时间一次又一次延长。许多参观者感叹:“这哪里是业余的团队,简直是专业的水准!”

“集美前贤‘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志愿者。”宣讲志愿者连晓玲深有感触,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这片热土上,嘉庚精神激励了大家,范老师这种守望情怀也一样激励了大家,“因为工作忙,好几次想退出志愿团队,当我看到范老师那样的执着,我找不到任何的退出理由了。”

“我们这个团队里,有父女相传、姊妹相伴、师生传带、母子同行、同事携手的身影;还有上高中时是志愿者宣讲员,上大学寒暑假又回来重操旧业,毕业工作后还接着做的青年干部……”城一小教师陈慧芳说,在范立洋带领下,志愿者传承情怀、勇担使命,讲好嘉庚故事,让“诚毅”的种子悄然地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守护好文物,就是守护好民族的根和魂。“这段历史记载着福建人民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抗争与觉醒,守护好它就是为了记住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这也是我们对历史的交代,对下一代的交代。”范立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