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2024-5,7 在字里行间感受嘉庚先生的伟大魅力

| 陈满意

2014年之前,我的兴趣在于写散文,每年可以发一两百篇次的散文,最多的一年发了两百三十多篇次,后来部分散文以《喜鹊是村庄的标点》为题结集出版,有四篇文章被选作中考试题、高考模拟试题。欣喜之余也感受到创作的困境,遇到了瓶颈,想突破自我已有的写作范式,于是停止写作,继续搜集关于淮军将领张树声的资料,那是我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做的一个选题。

直到有一天,我在集美中学门口的墙壁上看到众多文学名家曾来到集美,那份名单触动了我的好奇心,我想了解这些文学名家在集美干了什么,留下过什么,于是开始逐一去寻找。

于是在繁忙的采访工作之余,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从一米多高的史料中,整理出了文学名家在集美的故事,准备结集出版。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先生帮忙牵线,请中国侨联原主席林军题写了书名。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入选了多个好书榜,还被上海《解放日报》连载。次年被评为第二届福建文学好书榜的十佳好书。

在搜集来集美学村任教的诸多名家的同时,我也看到大量与陈嘉庚先生有关的资料,开始留心搜集。从网上购买,从古玩市场淘,有时还瞒着妻子在拍卖会上举牌,省吃俭用买下相关的资料。只要听说哪里有资料,就委托各处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去帮忙查询、复印,即便香港的、台湾的也是如此。慢慢的,手上史料越积越多,此后在集美区文联、集美区政协的支持下,先后出版了《名人笔下的陈嘉庚》《陈嘉庚先生印象记》《厦门大学的先生们》等书,其中《名人笔下的陈嘉庚》入选2021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厦门大学的先生们》入选第五届福建文学好书榜十佳好书。


写一本书向嘉庚先生150周年诞辰献礼

《厦门大学的先生们》出版后,我开始构思下一本书的内容。当时我有三个题材可写,一个就是关注了近20年,搜集了四五万份资料的张树声,2024年是他诞辰200周年;一个是陈嘉庚先生150周年诞辰,另一个是关于画家的题材。每一个题材我都搜集了充足的史料,最终我决定写一本向嘉庚先生献礼的书。方向确定了,却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工作上忙忙碌碌,但这个想法不曾放弃。

一天开车行驶在同集路上,脑子突然跳出一个念头,为何不写一下陈嘉庚先生回国慰劳的故事呢。写嘉庚先生的书林林总总,想写出新意很难,如何另辟蹊径,脑海里偶然闪过陈嘉庚回国慰劳的这个念头,成了决定写一写的动因。

访问延安是陈嘉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转折点。陈嘉庚先生本人在《南侨回忆录》中已经对回国慰劳一事有着详细的阐述,想要写出新意,有所突破只能在史料上下功夫,搜集尽可能多的史料,尽量用当年的史料写当年的事,做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把当年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这次的写作费时、苦心、劳力,实属不易。我想用当时的史料尽可能还原当时的人物、场景和生活状态。我开始从搜集的万余份史料和购买的数百本书籍中,探秘那段历史的脉络、轮廓和细节。用当年的史料写出陈嘉庚和回国慰劳团在回国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写出陈嘉庚到延安前后的思想变化。


1.2万多份的史料

为了写了这本书,我先后找了1.2万多份资料。在购买资料的过程中,尤其老报刊,我最看重的是1940年的报刊,但这一年的报纸少则几百张,多则数千张,卖家常常没有耐心帮忙查看资料内容,就一股脑卖出,我带着赌的性质购买,有的买回来翻阅了三五天竟然没有相关资料,有的资料是重复的。但不买又不甘心,所以只要看到陈嘉庚回国慰劳所经过省份的报纸,即便是电子版,我都尽量买回来,生怕错过罕见的史料。

除了在国内到处搜集1940年陈嘉庚及南侨慰劳团回国慰劳期间的报纸、杂志,甚至去新加坡的国家图书馆查询。第一天在该馆查询了8个多小时,第二天查了10多个小时,一直到闭馆。同去旅游的朋友打趣说,“我们到新加坡是来旅游的,不是来看书的,要看书,在厦门也可以看书啊,不用跑到新加坡来。”其中一些资料如详细记录陈嘉庚先生在延安的4期《新中华报》,以及陈嘉庚访问延安期间的老照片等,是我从拍卖会上买回来的。

1.2万多份的史料中,有当时报纸的人物专访、新闻特写,对陈嘉庚、南侨慰劳团回国慰劳有着详细描写,如外貌、衣服着装、居住的酒店,演讲的地址等都有具体的描写,补充了陈嘉庚所著《南侨回忆录》中地点、时间、故事不详的缺憾。


完成书稿后萌生了重走嘉庚回国慰劳路的想法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如同一个孤独的旅行者,踽踽而行,孤独、寂寞,这份孤独无法与他人分享,对于独行者而言可以慰藉灵魂的是沿途的美景。而令我惊喜的是史料中那一则又一则闻所未闻轶闻、轶事。这让我看到了另一个维度下陌生而又真实的陈嘉庚。

在写作时我在多个场景中穿越。翻阅这些资料,我仿佛就跟着陈嘉庚,跟着慰劳团在行进,行走在慰劳和考察的路上,努力去熟悉他们文字记录中的每一个场景。寻找他们同时代的文字记载,尽量接近当时的时代背景,接近他们所见所闻的真实。在字里行间,感受民国的风情,感受抗战时期百姓的凄苦与冷暖,感受嘉庚先生的嫉恶如仇,感受他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思想转变。经历了“痛苦”而快乐的写作过程,35万字书稿顺利完成,交由出版社出版。当书稿写完的时候,我感觉如释重负,整个人轻松很多。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又逢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有了1万多份史料的加持,于是有了策划重走嘉庚路的想法,于是我向厦门晚报总编辑、社长查本恩汇报了想法,没想到得到他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查总亲自担任项目小组的组长,在查总和要闻中心主任杜世成的指导下,我开始着手策划重走嘉庚路的活动。


15座城市的筛选

1940年,陈嘉庚先生回国慰劳期间先后走访、考察了滇、黔、川、甘、青、陕、晋、豫、鄂、湘、桂、粤、赣、浙、闽等15个省份的几十座城市,行程数万公里,先后乘坐了17种交通工具,一路跋山涉水、风尘仆仆。

重走嘉庚路,如何从几十座城市中选定本次重走的城市对象,需要对他所走过的城市进行逐一筛选,逐一对比。需要关注的是陈嘉庚等人停留时间较长,史料记载相对丰富的城市,更为重要的事寻找有红色文化底蕴、有故事的城市进行探访,这样不仅为新闻报道、直播提供素材,到现场后“有话可说”。同时也可为所选定城市的媒体提供丰富的内容,方便当地对史料的寻找、陈嘉庚等人所到地点的确认。

经过多轮的讨论,策划方案最终决定从陈嘉庚的故乡厦门集美出发,走访大田、长汀、赣州、韶关、桂林、昆明、重庆、成都、兰州、延安、西安、洛阳、长沙、金华等15座城市,进行采访和直播。


4头大蒜和一罐啤酒

采访团出发前,我和所有的同事一样都准备了预防感冒、拉肚子、中暑的药品。我肠胃不大好,吃到冷食或者不卫生的饭菜就会上吐下泻,所以要经常吃一些大蒜,所以就到超市买了4头大蒜与我同行。

612日,由厦门晚报社、集美区委宣传部、集美校友总会主办的“嘉国同心——重走嘉庚路 共圆复兴梦”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在龙舟池畔正式启动。采访团自驾的4辆车开启了万里征程。在随后的5天里,团队走了5个城市,做了5场直播活动,时间非常紧张。直播文案、题目甚至资料都是集美区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吴吉堂和大家在车上讨论、查询的。我作为团队的领队,除了必要的沟通外,还要负责史料的提供,文字稿件的采写,参与脚本的创作,常常凌晨一两点钟还没有写完稿件,由于睡眠不足,引起严重的头痛。

一路上,由于水土不服、高速服务区的饭菜不新鲜,拉肚子是常有的事情。在重庆时,一晚上上了6次厕所,到第二天再去踩点时,人已经虚脱了,有气无力地跟着走完直播踩点的所有流程。在长沙岳麓书院直播时,也出现了内急的情况,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强忍着坚持下来完成了任务。


凌晨4点起来背稿子

在赣州直播时,需要我出镜参与直播。我虽然做了20年的记者,但一直是文字记者,没有任何的直播经验,突然让我参与直播,我内心里非常忐忑。为了做好直播,我在前一天晚上就把搜集的资料和加注脚本的一万多字材料认真梳理,在直播当天的凌晨4点多,起床开始背稿子。

经过几次直播锻炼,我从开始按照所背的稿子内容来讲述,逐渐过渡到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自如地讲述嘉庚先生的故事了。


一罐八宝粥和一瓶矿泉水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每到一处采访团成员都是马不停蹄地工作。在陈嘉庚到过的、与之有关的地点来回踩点,直到确定了适合直播的地点,反复确认好嘉宾的站位、出场顺序为止。然后就是为直播做各种准备,直播结束后,团队会收拾好行李、器械马上赶往下一站。

因为天气炎热、水土不服等各种原因,团队成员中拉肚子、中暑是常见的现象,每天都有人带病坚持着,没有人喊退缩。在高速服务区用餐时,刚开始吃饭菜,但由于饭菜不新鲜,导致多位同事吃过之后上吐下泻。后来再上高速时,大家在高速服务区就选择吃泡面充饥,然而泡面吃久了也吃腻了。再后来,每次到高速公路的服务区,让大家选择吃的,大家选择的是一罐八宝粥和一瓶矿泉水来充饥。直到下午两三点,甚至四五点到达目的地之后,众人才去吃饭。吃饭后就又忙碌起来。

令人难忘的就是同事林晓云带着两个女儿一家四口参与其中,她的大女儿在读小学,为了这次活动请假停课,小女儿只有八个多月。她的老公也请假做专职司机和保姆,全程保障林晓云的直播。到兰州后,因为孩子发烧三天没好,林晓云才不得不返回厦门。同事中,还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成为难忘的记忆。


最危险的一次行车

这次活动的行程超过1万公里,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的距离有八九百公里,在行车的过程中安全尤为重要。记得采访团在桂林时遭遇了30多年一遇的大雨,当时团队计划在桂林住三个晚上。当最后一天上午直播完成后,采访团商定退掉酒店,不吃中午饭,马上离开桂林。大家上高速一个多小时后,桂林很多地方被淹了,整个城市的交通瘫痪了。

没想到高速公路上积水严重,暴雨拍打着车前的挡风玻璃,能见度非常低,只有三四十米,车子速度快一点都会打滑。既要提醒本车的司机放慢速度、注意安全,又要保持与后面车辆的联系,通报路况,非常揪心,心中也一遍又一遍默默祷告着,“一切平安!一切平安!”直到大家都平安抵达酒店,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最危险的一次行车,是与一辆拖挂大货车突然抢先变道的惊心动魄的避让,使我们的车化险为夷。在40天的采访活动结束,大家都平安回到厦门,三辆车都没有发生任何碰撞或者刮擦。


15座城市因一人而产生共鸣

在整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沿途所经过的15个城市因为嘉庚先生而共鸣。韶关、长沙、洛阳、金华等城市没有相关的资料,我把收集的史料分享给他们,请他们帮忙查找一些84年前的地名、场所。沿途的媒体无不尽心尽力地配合整个活动,达成了媒体人之间的高度默契。

40天的时间里,整个团队行程1万多公里,在15座城市做了16场直播,超过2亿人次观看,做了60多条短视频,形成了10多万字的文字报道。我们找到了嘉庚先生资助过的韶关沙园小学、桂林中山中学、侨一师等学校。原来有资料记载陈嘉庚创办、倡办、资助的学校是118所学校,但目前至少可以说有123所学校。

这次大型主题宣传活动锻炼了每一位成员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讲述嘉庚先生和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感人事迹,精心策划融媒体产品,讲好嘉庚故事,讲好厦门故事。在工作上,大家任劳任怨,团结互助,有身体不舒服的相互问候,有雨天行车的相互提醒,有忙着工作时同事间的送餐送饭,如今回想起来每一幕都非常感人。

采访团队克服种种困难,跨过黄河,越过长江,走过千山万水,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满怀激情践行“四力”,用昂扬的斗志,在每一场的直播、采访中都坚持求实创新,磨“脚力”,练“眼力”,增“脑力”,提升“笔力”,在践行“四力”的过程中,不断锤炼本领,增强技能。

一路艰辛,一路收获,一路感动,一路成长。能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我感到十分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