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2024-5,26 陈嘉庚的大忠孝
——从陈嘉庚出生地孝思堂说起

| 陈新杰

忠孝门第出大孝

从孝思堂的命名及门额上的石刻家训可知这是典型的忠孝门第。翻开集美社陈氏族谱,有十一世祖陈戴义参军参战,跟随郑成功北伐,战死疆场;和十二世祖陈元伦“能思慕于堂上,深恩无门可报,是以悲伤于尊亲者逝在外省,葬在外地,自愧为子,不能尽其葬祭之礼。”“夜间亦恒悲号痛哭,未赏一刻忘也”,于是“背井离乡,弃妻抛子,寻觅亲骸”,“虽有千里之遥,亦不畏于跋涉之苦”“独力难支,无人指引,则于山野广大之区,人民罕到之所”的催人泪下的忠孝记述。此后十三世至十八世代代都有孝悌的记载。出生于此忠孝门第的十九世祖陈嘉庚更是成长为中华民族的大孝子。


不当“不忠不孝之罪人”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大举进犯我中华,国土沦陷,同胞受难,民族处于危亡时刻。为了抗日救亡,陈嘉庚以身作则,带领广大华侨支援祖国抗日。他说:“凡是中国人,在此抗战救亡危急期间,如不肯尽量去做便是不忠不孝之罪人。”在陈嘉庚的号召下,华侨们不当不忠不孝之罪人,为祖国抗日捐赠的钱款占全国抗日经费的百分之九十。至194010月,捐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多辆,大米一万多包及大量的药品、雨衣、胶鞋。3200多名华侨机工回国抢运战略物资。1939年至1942年,共将50万吨国际援助的军需物资和15000多辆汽车送到了抗日前线,为民族的解放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孝思炎黄始祖,首提整修黄陵

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侨慰劳团回国,慰劳抗日军民。黄帝是华夏始祖,黄帝陵在陕西省黄陵县。531日上午,陈嘉庚率领的一分团20余人来到黄帝陵。到达前,陈嘉庚特意委托当时的县长筹备祭陵仪式。当天,陈嘉庚和学生百余人参加了祭拜仪式,在案上摆供品、水果,众人焚香,敬礼祭拜。祭拜之后,陈嘉庚在陵前发表了演说。之后,“河南是故乡”,颍川(陈氏)始祖发祥于洛河流域。为了回故乡,西安慰劳之后,陈嘉庚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处于前线的洛阳,缅怀颍川先祖。(陈嘉庚离开洛阳后,他所住的招待所被日寇炮火所摧毁)。

拜谒黄帝陵当日傍晚,陈嘉庚一行来到延安。在延安,陈嘉庚结识了中国共产党,认定中国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不负陈嘉庚所望,九年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陈嘉庚也成为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陈嘉庚于195510月再次来到黄帝陵拜谒。这次到来,陈嘉庚看到“陵庙无人看管,庙宇木料多已腐坏,势将倾塌,院中草地多为农民耕种,陵山附近,私坟如鳞。”陈嘉庚目睹黄帝陵的状况,给毛泽东主席写信,建议人民政府应保护文物,对黄帝陵应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毛主席接信后马上作出批示:“周总理,此件阅后,请批交有关机关处理。我看陈先生的提议是有道理的。”陈嘉庚谏言后,不及五个月,黄帝陵即进行整修,毛主席还委托郭沫若题写了“黄帝陵”,碑刻就立在陵墓正前方。陈嘉庚的谏言使华夏先祖陵在新中国最先最及时得到修缮保护,陈嘉庚也成为新中国提议保护祖陵第一人。


诚谢颍川恩泽

1950年,陈嘉庚荣归故里,在规划老社区的修复和学村的扩建的同时,他首先做了谢祖恩的三件事:

1.对近百年未修缮的集美大祠堂进行“承基再造”。祠堂的土砖墙改为花岗岩条石墙;将传统的仰合瓦屋盖,全换成绿色琉璃筒瓦覆盖加五彩剪瓷雕塑屋脊的华丽屋顶。

2.集美始祖墓陵三百多年未修缮,整个墓冢都被泥土所掩没。在清理修复墓冢的同时,将墓地扩建为2150平方米的陵园,还亲笔题字,立了“集美始祖”的石匾。

3.依传统习俗,替母亲回娘家修缮宫庙。


习近平主席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研究陈嘉庚的出生地,我们可以看到孝思堂所体现的正是注重中华民族的忠孝感恩的家风家教;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陈嘉庚始终坚守和发展优秀家风家训;陈嘉庚精神正是中华孝道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