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45 何以李林
喜读集美中学校本教材
《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
文 | 任镜波
(一)
世人都知道名震寰宇的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就是集美校友李秀若;却不一定知道她的精神思想何以底定,李秀若何以成为李林?
世人都知道李林是位抗战时期在中共队列里的英雄;却不一定知道她在统一战线背景下表现出怎样的华侨格局?
世人都知道李林早已成为主旋律之下一个符号;却不一定知道她有着怎样丰满的精神思想品质?
世人都知道陈嘉庚的故事和陈嘉庚的伟大;却不一定知道嘉庚精神和嘉庚文化是如何在集美学子身上传承嬗递的?
……
新近出版的集美中学校本教材《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下称《李林传》),挖掘史实,报道真相,以罕见的思想深度、历史深度和文化深度,有力地回答了关于李林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二)
《李林传》的叙事梗概是主体十八章,编结为五卷。《卷一·南洋侨女》交代传主的弃婴幼年、南洋侨居、回国就读集美中学、远赴杭州求学的过程。《卷二·太原女兵》讲述传主转上海、赴北平、抵太原,由一个亲民底色的激进学生成长为一个爱民爱国的革命者的历程。《卷三·战晋绥》展现传主投身抗日战场后威震晋绥的骁勇战事和英雄业绩。《卷四·在晋绥》报道了传主自主、自助式民运实验,剖析其丰富、博大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卷五·变局与危局》层层递进,推开传主壮烈牺牲的背景与过程,深度透视传主的担当精神和英雄气概。主体之外,一部《绪章》是全书的灵魂,一部《尾章》是全书的点睛,加上序跋和年表,形成本书完备、严整的结构。
展读之前,我最大的悬念是这部传记怎样记述“李林在集美”。因为我从网上、实体媒介看到的李林资料,都只是激昂高歌的革命叙事,少有关于她的集美出身的探讨,更不见李林与校主陈嘉庚的关联研究;我也看到很多名人传记,对传主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历程,或简略,或忽略。我认为,一个英雄也好,伟人也罢,他在青少年时期的人生奠基必然是重要之极。《李林传》做到这一点,而且作了深度的“集美探源”和“陈嘉庚研究”。
第二章共三节,其中两节以《与陈嘉庚》《集美,集美…》为节题,以近6000字的篇幅,专述传主在集美,不但完整、全面地叙述了传主就读集美期间的基本情况与故事,更重要的是深挖了集美学校和校主陈嘉庚给传主的精神思想形成的奠基。
集美三年,是秀若完整、充实的读书时期。集美为李秀若奠基和发展了文学和体育两大素质,这两点,都对她日后的抗战生涯,甚至对她整体的个人命运,发生了奠基性的影响。一个文学女生转变为一位革命者,必有重大要素。集美奠基给李秀若这方面的要素有二——校主思想的打底,时代潮流的覆盖……校主陈嘉庚的爱国思想打底,与上述大量苏俄文学的影响并非同源,却在李秀若身上合为一流。
《李林传》讲述集美,并有相应的陈嘉庚叙事。除第二章的专节之外,还在第一章以《南洋侨魂》一个节,定位陈嘉庚为“南洋侨魂”,讲述了传主少年回国之前就由“听说”的途径受到陈嘉庚的感染和影响。关于传主与集美、与陈嘉庚,不仅有前部设置的集中叙事,而且在全书从头到尾都贯穿了两个“不脱离”:不脱离校主陈嘉庚的救民救国文教思想,不脱离集美学校的文化根基。
因此,我读《李林传》后有一个强烈感受,作品通过表现传主李林这位集美学子的精神思想和意识行为,很好地透射了嘉庚精神的衍展和嘉庚文化的嬗递。这一发现给我们以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学习嘉庚精神,弘扬嘉庚文化,一个好的方式是研究和探讨集美学子的精神走向,透视集美群体的文化特性,进行嘉庚精神时代价值及其传承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
(三)
《李林传》以同样的探源精神,以深透的笔墨研究了传主的一生。
作为中共队列里的抗战英雄,传主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背景下,表现出非同常人的华侨视野和气派、格局,赢得合作各方的关注、关怀、爱护;传主身上的海洋文明与华侨文化对华北抗战中的山地游击战产生过特别的勾兑。
传主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抗日英雄,更是一位亲民爱民的思想型英雄;在紧张、艰险的晋绥抗战生活中,传主以救民启蒙教育为核心,卓有成效地展开自主、自助的民运实践。
传主“胜日本易,战女观难”,大战日军的同时,始终在搏战一座“女字关”。
传主正面作战打成威震晋绥的英雄,竟然是无令而战。
传主之死,死于复杂的历史背景。
《李林传》还以深度的思想性研究,解决了关于李林的符号化问题,挖掘“李林精神”的三大要素:道统责任观、现代革命家使命、华侨爱国心。给人们认知李林和解读李林精神,辟出新途,展开新界面。2024年,王宝国主持的机构发表了《从“保姆”到“灯塔”·从“守正”到“创新”——华侨民族英雄李林研究中的几个必答题》一文(详见山西省朔州市融媒中心网站),正是基于《李林传》的成果,系统性地、正本清源地为全社会提交的李林和李林精神报告书。
(四)
纵观全书,《李林传》的叙事脉络繁复而又系统,可谓成功。但是,正如作品努力揭示的:中国抗战,背景层层。英雄与民族、英雄与政治、英雄与民众、英雄与社会之多重关系隐藏着英雄的命运逻辑。作品所揭示的,是深具“隐藏”性的“背景层层”,定然不能全靠直接的笔墨来完成揭示。如何实施不展现的展现?其类似春秋笔法的匠心,在于“召唤性”结构之奥妙精深。
“召唤性”结构,是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些不确定点和空白处就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 《李林传》为解决题材的隐藏性和背景的复杂性带来的文本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在作者首先被传主精神与情感召唤的前提下,依托自己多年研究李林的成果自信,生成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李林叙事,探研传主命运逻辑。
东晋画家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绘目送归鸿难。因为“手挥五弦”是显见的;“目送归鸿”则属于人的神韵、人的精神,“隐藏”于人的内心,形成“空白”生态。这一表现任务在绘画不易,在非虚构类文字作品同样不易,也是需要“召唤”读者的。
吕梁山上的一周时间,从将军到各界,对于李林的更多关切,是含在语气间,声音里,表情中的。也许李林触发了大家一个规律性联想:珍贵之物,往往是易碎品。尤其是面对纯净而透明的珍贵,人们欲言而又无法明言的,是无限的珍惜,无名的心疼。只不知,李林听懂了没?
这是记述到传主在晋西北军政民代表大会上受贺龙接见,贺龙及其他高层人士对她的关切时,一段入心入肺的文字。我读到这里,满心都是带泪的感叹。一叹我们这位集美校友纯净透明的美好,二叹《李林传》既画出了传主“手挥五弦”的英雄“形似”,也画出了传主“目送归鸿”的心灵“神似”。
(五)
我与《李林传》作者王宝国曾有三度相晤。第一次是2013年10月,厦门市举行纪念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100周年活动,他应邀来厦门,我与他初识。第二次是2018年7月,他应邀赴漳州进行工作指导,我请他前来参观集美校友会馆,从而了解到他的李林研究事业和一腔李林心。第三次是2023年11月中旬,山西朔州和福建漳州联合纪念李林诞辰108周年期间,我邀请他在结束漳州活动后来厦门,为集美中学等三校作了《李林,我们的女英雄》报告。
就是在这次,我听了他的报告,又了解了他已杀青的《李林传》。为了在集美人和全体华人群体中高举陈嘉庚思想和李林精神的旗帜,我做了些工作,促成《李林传》列为集美中学的校本教材。
王宝国是一位土生土长在塞上的山西作家,他能把握好远在闽南的传主成长史,进行“集美探源”和“陈嘉庚研究”,实在难能可贵。我也分享到王宝国先生的其它研究成果,发现他是一个研究型作家,向以英雄文化为研究方向,李林精神是其核心。
王宝国研究李林已到第19个年头,他创建并主持的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也已运行到了第11个年头。他无官无职,别不治产,行走在物质资源的圈外,以一个平民的一己之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大半生坚持研究,不断推出成果,服务到南北社会。王宝国先生是一个抱薪者,是一个燃灯者,他本身就是李林精神的化身。
沃尔夫冈·伊瑟尔在《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指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作品在尚未示人时只是第一文本,通过读者阅读、理解、感受,而成为第二文本。集美校友李秀若在塞上的抗日战场流尽最后一滴血;而一个血肉丰满的李林,在《李林传》之中站立。建议所有关心李林的人,所有热爱嘉庚文化的人,所有热衷华侨文化的人,所有同意英雄文化的人,都来读一读《李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