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2024-6,22 从半副挽联看潘受与嘉庚先生的交谊

| [新加坡]南治国

潘受(1911-1999),又名潘国渠,字虚之,号虚舟,福建南安人。很多人知道潘受的书法,虬劲可比射日之秋枝,秀媚不输临水之春柳。但潘受之才,首在其诗,次在其文,书法只是退休后写诗弄文之余事。潘受14岁开始创作新诗,17岁时,万言长文《拒毒运动与民族主义》在全国写作比赛中拔得头筹,获“金盾奖”,比赛的总评委是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从那时起,潘受“少年状元”之美誉不胫而走。

1930年潘受南下新加坡,先后担任报刊编辑、华文教师和华校校长。抗战爆发后,潘受追随陈嘉庚先生为中国抗战筹募经费。1940年出任“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团长,回国慰劳抗战军民。随后返南洋,出任马来西亚麻坡中华中学校长。19422月,日寇南下,新加坡沦陷,潘受再度回中国避难,在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工作生活,至1949年底离开中国返回新加坡。其后参与波澜壮阔的南洋大学的筹办和管理,1960年退休,诗书自娱,声誉日隆,被新加坡政府尊为“国宝”,1999年病逝于新加坡。

最近重读潘受先生于1961年得知嘉庚先生逝世后撰写的挽联,为潘受与嘉庚先生之间的真情厚意感动,也为嘉庚先生的高风亮节赞叹。潘受的挽联如下:

挽陈嘉庚先生/潘受

争义务,不争权利,以在野身,系社稷安危。谤满天下,名满天下,盖棺论定,公实伟大爱国者。

是前辈,亦是知己,执后生礼,随杖履左右。声留梦中,影留梦中,临风泪落,我如少小失亲时。

上联讲嘉庚先生淡看名利,忠公为国,一如毛泽东所言,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我们都比较了解,就不展开说明。我这里仅就下联略作展开,谈谈潘受和陈嘉庚之间近30年的交谊。

潘受和嘉庚先生交谊颇深。他们都是福建人,但嘉庚先生长潘受37岁,当然“是前辈”。1930年潘受经香港抵新加坡,“出国只因忧国乱,此去迢遥万里外”,这就是他当时心境之实录。1934年潘受在陈嘉庚倡办的华侨中学执教。1935年潘受担任道南学校(也是陈嘉庚倡办的华文学校)的校长;同年中国长江流域发生大水灾,潘受积极参与陈嘉庚发起的海外华侨赈灾工作,为赈灾活动撰写《救灾宣言》,潘受和陈嘉庚开始有初步接触和相互了解。

1938年,陈嘉庚出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主席。受陈嘉庚推荐,潘受担任南侨总会主任秘书,他们之间“亦是知己”了。南侨总会的多数宣言和重要文电均由潘受起草,经嘉庚先生审定后正式对外宣告。潘受的文才胆识在南侨总会工作期间得以展现,赢得了嘉庚先生的信赖和倚重。

19403月,为实地了解中国抗战现状,鼓舞中国军民的士气,嘉庚先生倡议组织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去中国前线慰劳抗日将士。时年29岁的潘受担任慰劳团团长。慰劳团兵分三路,跋涉大半个中国,到各战区从事劳军活动。有不少场合,潘受陪同嘉庚先生不辞辛劳,了解民情,慰劳前线将士,“执后生礼,随杖履左右”,用诗文记录了这次慰劳之旅中的艰辛和快乐,也记录了嘉庚先生旅途中始终如一的律己、节俭与忠毅品德,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19505月嘉庚先生离开新加坡,直到1961年于北京逝世,他再也没有回到新加坡,潘受也没能再见嘉庚先生一面,但“声留梦中,影留梦中”,潘受永远都没有忘记和嘉庚先生在一起的那些日日夜夜,也很难忘记嘉庚先生对他的提携与教诲。因此,19618月嘉庚先生在北京逝世的消息传到新加坡,潘受悲从中来,“临风泪落”,提笔写了这幅挽联,心情竟如“少小失亲时”。

潘受的这副挽联情感真挚,对仗工整。上联客观评价了嘉庚先生身在南洋心系祖国的伟大一生,下联略述了他与嘉庚先生亦师亦友的交谊。潘受和嘉庚先生都是新加坡知名华社人物,他们之间的交集非常之多;单从这半副挽联,我们就能一窥潘受对嘉庚先生的崇敬,了解嘉庚先生对潘受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