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2024-6,23 陈嘉庚与集美侨校的建设与发展

——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

| 王起鹍

20241021日,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我们要一定要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19641月,我回国就读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和许多侨生一起发扬着嘉庚先生“以祖国的利益为人生的最高利益,以祖国的需要为人生的最大需要,以祖国的富强为人生的最终目标”,走过不平凡的六十个春秋的人生历程……

没有嘉庚先生的倾资办学,就不会有集美学校;没有嘉庚先生克己奉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的兴学毅力,就不会有集美华侨补习学校(简称:集美侨校),也不会有我们众多的归国华侨学生走进集美侨校。

我在侨校四年的学习与生活,嘉庚先生的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激励我们成长,嘉庚先生倡导的学校校训“诚毅”精神,教育我们实心实意、忠诚祖国,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地学习和工作。我在侨校这温暖的摇篮里,幸福地学习和生活着,对祖国更加充满着无限的爱。

四年的学习生活,我从一名普通侨生,成长为学生干部,兼任校纠察队长、民兵副连长,当选集美郊区人民代表,196631日,我作为侨校民兵代表出席厦门市第三届民兵代表大会;1966年国庆,代表侨校学生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见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19681月,三千多名的侨校学生把我送进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实现了我的又一个愿望……

退伍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牢记嘉庚先生的教导,发挥自身侨生的特点和优势继续以“诚毅”精神,全心全意服务在统战、侨务系统,曾担任厦门市侨联副主席、致公党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2009年、2023年先后两次被授予“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被致公党中央授予“全党机关建设工作先进个人”;20199月应聘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集美侨校)名誉教授。现任致公党中央党史研究与党务工作委员会顾问,政协厦门市委员会特邀研究员,福建省“闽侨智库”成员。


陈嘉庚与集美侨校的建设

陈嘉庚在他人生路上最后几年为集美侨校的创立和建设倾注了全部热情、心血和精力……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对东南亚华侨是一个很困难的时代,他们要做出选择。有很多当地年轻的学生认同中国,而不认同当地的政权,不入籍,就得回到中国来;也因为冷战关系,亲共与反共的势力都不断出现,情况非常复杂。从华侨要成为当地入籍的华裔,需要一个过渡期。东南亚一些国家当地的人并不欢迎华侨入籍,给他们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条件,使得侨胞生活非常的艰苦……

陈嘉庚先生分析东南亚形势后,认为每年将有大批华侨学生回国求学。因此他建议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拨出经费,在集美创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他说:

“自美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以来,南洋各属也被殖民地政府加紧束缚,摧残华侨教育。在洋学生热爱祖国,都要投向祖国怀抱,侨胞父兄亦多望其子弟受到祖国教育;以及失学青年愿意回国学习的也很有人。因此回国侨生每年达到一万人以上。如不妥为设法安置,不但无以对他们热爱祖国的父兄,而且耽误青年争取进步的机会,更对人民不起。我为华侨首席代表,心知这样情况,那得缄默无言?故建议政府,应特设学校借广容纳。于是才有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的建立。除北京、广州两校外,集美侨校即其中之一个。”

陈嘉庚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在集美创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专收归国侨生,进行补习教育。人民政府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于1953年特别拨款60亿元委托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建筑校舍,并于同年10月开始筹建工作。

陈嘉庚亲自选址、计划和设计,并亲临工地指导,仅用二个多月,部份校舍投入使用。195414日正式上课,至220日就有来自泰国、印尼、马来亚、缅甸、菲律宾、日本等国的281名侨生在新建校舍开始了学习、膳宿。校舍全部面海,学习环境无不感到舒适。

根据陈嘉庚先生建校建楼要旨,历经四年,以“南侨”为名的具有南国风味的建筑群破地而起。四座一排,逐排层层加高,十六座校舍,如同层峦叠嶂,务实又美观的侨校校园,体现了民族风格。

集美侨校,在陈嘉庚先生的关照下不断得到发展,学校的发展规划,招生规划,师资安排及生活设施的建设,莫不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1954223日下午,在隆重的鞭炮声中,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在敬贤堂补行建校典礼,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陈嘉庚、厦门市副市长郭金海、统战部长李文陵、侨联主席林采之、集美学校校董会董事长陈村牧参加了典礼。在菲律宾担任多年华侨学校校长、富有办学经验的福建省侨委办公室主任陈曲水被推荐兼任首任校长,陈曲水校长报告建校经过。

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陈嘉庚委员讲话,号召侨生要实行节约,养成优良品德,为祖国努力学习,并介绍学校建筑情况和运动场所的扩充规划;陈村牧董事长希望同学们养成高尚品德,建立劳动观点;郭金海、李文陵、林采之等市领导在讲话中对侨生们热爱祖国,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回国学习的精神予以赞扬,勉励侨生要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做到“三好”,努力学习知识,以建设社会主义。学生代表、泰国侨生邓纪生代表全体学生表示:这样隆重的典礼,这么多首长的指示,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和温暖,并决心要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样才能对得起中国共产党、毛主席、人民政府以及全体老师的爱护。同时,邓纪生还在《厦门日报》发表了题为“我爱祖国”的文章。

集美侨校直接受中侨委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以中侨委为主,主要经费由国家直接拨付,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时期,直接承担着国家的特殊使命,发挥其特殊的作用(1998年,印尼国内出现动乱,300多名华裔青少年到合并后的华文学院避难和学习)。

侨生回国后,一般在侨校补习半年、一年或两年,跟上课程后便转入正规学校或考入大学。

陈嘉庚毕生心系侨生

集美侨校自1954年至1966年,共接收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二万余位归国侨生。1966年正好赶上“文革”和印尼的排华,集美侨校再次迎来2000多位印尼华侨学生,集美侨校学生总数突破5000多人,一部份低年级的侨生被分流到集美中学和市内其他学校就读。

1956年,在陈嘉庚要求下,中侨委选派高级干部、全国政协委员、印尼归侨杨新容任党委书记兼校长,侨校成了当时全国最早的、影响最大的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她,吸引着千千万万海外赤子,海内外侨胞称集美侨校为“侨生的摇篮”。

陈嘉庚以长辈的慈爱,时时关心侨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的成长,定期向侨生作报告,并亲切会见,与他们交谈、留影,勉励他们要爱祖国,勤学习,艰苦奋斗,遵守纪律。每年都为贫困侨生申请一笔补助经费予以照顾。每逢寒暑假,在国内有亲友的侨生都回家度假,但仍有大批在国内无家可回的侨生,嘉庚先生总要交代校长,要为留校侨生安排好假日的各种文体活动,并拨出活动经费,尤其让侨生愉快地在学校吃年饭,过好节日。陈嘉庚还很关心毕业后远赴外地工作的侨生,凡来信来访都亲自接见和处理。

对归国就学的侨生,陈嘉庚先生一方面认为要给予特别的优待,另一方面又强调必须严格要求。他经常到侨校看望侨生,多次给侨生做报告,勉励学生热爱祖国,明辨是非,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校纪律,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他强调说:“辨别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侨生也不能例外。侨生回国,政府有特别优待,但是非仍要分清,不能因为他们在国内没有亲戚,就容许胡为乱作,就可以宽恕,就可以不讲是非”。他又希望侨生们“必须遵守纪律,培养优良品德,认真学习,发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精神”。

陈嘉庚教育我们:“当祖国需要时,华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是应该做的。”陈嘉庚先生虽然没有在课堂给我们侨生授课,大多数侨生不能亲聆教益,但从德育的教导来说,实际上他却是我们课堂外的崇高的导师。陈嘉庚先生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倾资办学的行动为楷模,他毕生的嘉言懿行是我们侨生终身学习的精神财富。

集美侨校不但是“侨生的摇篮”,而且是陈嘉庚对外宣传的“名片”和“品牌”。许多回国来闽的华侨、华人,都会来集美拜望嘉庚先生,陈嘉庚总是热情接待,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介绍祖国的建设情况,解释有关侨务政策,热心支持他们在家乡创办的教育、文化、卫生及其他福利事业,并亲自带他们参观集美侨校。

19569月,新加坡、马来亚组织一个庞大的星马工商贸易考察团访问我国,嘉庚先生在北京会见他们,很多成员都是老朋友、乡亲、同事或亲戚。对于他们,嘉庚先生既作为自家人,又以贵宾相待。在公开场合以主人身份,称贵我两国;私下交谈,则以长辈、平辈、自己人相称,一见如故,毫无拘束。

国庆过后,考察团离京南下,到汕头和厦门考察。陈嘉庚惟恐赶不及回集美当主人,便从北京先发函交代集美学校委员会要热情接待,不仅对福建籍成员,更要注意招待好潮汕籍成员。1019日陈嘉庚提早一天赶回集美,20日考察团和观光团连陪同人员 200 多人分批访问集美,陈嘉庚亲自接待介绍,亲自带领参观集美学校近两个小时。10月的集美天气还很闷热,不少考察团成员感觉累了,但他们在长辈面前又不好意思停下休息。中午陈嘉庚就在集美侨校食堂设宴招待,吃的是集美本地普通的食品,但在陈嘉庚认为,这是他回国以来最为隆重的一次宴请。集美侨校参观不但给访问团留下良好的印象,并纷纷表示要将子女送到集美侨校学习,考察团团员表现出对陈嘉庚倡办的集美侨校的敬仰,并感谢嘉庚先生对他们的热情关怀。

19566月,香港《镜报》创办人徐四民参加全国侨务工作会议后回到厦门,陈嘉庚陪同徐四民参观新建的集美侨校校园;

19571211日,全国侨联在厦门召开一届二次全委会。会议期间,全体委员参观集美学村时,陈嘉庚兴高采烈地陪同全国侨联副主席方方、庄希泉、庄明理、李铁民、陈其瑗、罗理实、蚁美厚及委员们视察集美侨校办学情况。

委员们还根据陈嘉庚主席在开幕式上指出的:“……归国华侨及侨眷必须向国内人民看齐,把参加劳动生产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针对归侨侨眷所存在的“特殊感”,及要求不合理的特殊照顾,一些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张楚琨委员在《照顾华侨的界限问题》的专题发言中指出:照顾要有界限,应该根据“从六亿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来照顾。为了正确认识特殊照顾的意义,会议还对物资供应、劳动生产和侨生、侨属子女升学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讨论时,同安县侨联主席柯朝阳委员感慨地说:“这种风气实在要不得。我有个儿子在南京读书,品学一向很好,没想到近来也跟人家一起申请助学金。我知道以后就立即去信要他退还。他却回信说学校已发了,不好退还。我再去信给学校,要求对他严加教育。”柯朝阳的这一番话,确实使那些只想享受国家照顾、不愿担负儿女教育费用的人们听了也会感到惭愧。

全国侨联副主席黄长水说:宪法上人人平等,不管归侨、侨生,都要遵守法纪,不能过分迁就,因为送子女回国,都希望成为好孩子。庄明理副主席认为今后侨联可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侨生的思想教育,并要多与海外家长联系,共同来做好侨生的教育工作。

全国侨联副主席方方常用浅显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问题。他说:华侨初回国犹如新娘子,照顾只能二三天,总不能长期不参加家务劳动。而所谓照顾,主要是照顾华侨初回国的不习惯,而不是说华侨比工人、农民等国内各阶层人民的功劳大。他还引用闽南俗谚“第一代是点盐滴醋,第二代是宽衣阔裤,第三代是典田卖厝”这句话来说明加强侨生教育的重要性。

19611月,陈嘉庚先生重病在身,仍然牵挂着集美侨校的工作,他老人家还特地要身边的人代笔致函集美侨校杨新容、陈村牧二位校长,转达他对侨校基建工作、经费开支、及学校的发展的意见。

陈嘉庚先生为集美侨校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

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中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陈嘉庚先生等前辈先人的毕生追求。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