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校友总会

2025-1,18 望重人心多向往

——圆瑛大师《赠陈嘉庚先生二首》

| 陈忠义

圆瑛(1878-1953),中国佛教学者、爱国高僧,俗姓吴,名亨春,十九岁出家,法名弘悟,圆瑛其字,号韬光、一吼堂主人等,福建省古田县平湖端上村人。

圆瑛大师1929年与太虚法师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被推举为会长,蝉联七届。十次出任国内外名山大刹之住持,从事讲经说法,皈依弟子有数十万之众,赵朴初誉之为“佛门龙象”。平生博览深究大、小乘,尤精《楞严经》。1945年创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选为首任会长。著有《楞严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等二十余种,其弟子辑为《圆瑛法汇》。其中之《一吼堂诗集》,乃其弟子明旸于1940年所编,有《赠陈嘉庚先生二首》,如下:


孳孳为国育良才,劝学倾家亦壮哉!

屈指闽南三十校,几多桃李沐栽培。


生平乐善著高风,抖擞精神贯始终。

望重人心多向往,几如万派尽朝东。


这两首诗,编者未说明写作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从圆瑛大师从事弘法和募捐活动的情况看,很可能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写于闽南或南洋。第一首诗的主旨为歌颂陈嘉庚先生倾家兴学、为国育才的感人事迹,大意是:陈先生孜孜不倦地为祖国培育才智杰出的人才,为了勉励人们勤奋学习而用尽家产。这是多么令人景仰的义举啊!屈指一数,仅在闽南一带就创办了三十所学校,而这些学校所教育出来的那么多学生,如同众多桃树李树经过精心栽培所结出的累累硕果一样。第二首诗的主旨为彰扬陈嘉庚先生平生乐善、人心向往的高贵品德和人格魅力,大意是:陈先生平生乐于做善事,显示出非常高尚的人格风操,而且总是始终一贯地振作精神行善,在全社会所享有的名望十分崇高,难以计数的人们对他所充满的无限思慕之情,就如同千万条支流最终汇聚在一起向东流入大海一样。

陈嘉庚先生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而“改造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于是,他倾家劝学而不遗余力,在海内外所创办、资助的各级各类学校,当时达一百一十八所之多,被誉为“倾资兴学,千古一人”,正如何适《陈嘉庚校主返国赋赠》诗所谓“为富行仁中外鲜,毁家兴学古今无”!圆瑛大师以其高僧大德之大慈悲心,观照陈先生这一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工程,以为这同佛教所主张的“行善利生”相契合,乃是陈先生乐善中之最善事,故感发于中而形之于诗。这两首诗以善为美,足以引发读者对正义、善良和美好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人类道德和伦理价值的理解和感悟。

圆瑛大师比陈嘉庚先生晚四年出生而早八年谢世。两位并世之人都经历过中国近现代的沧桑巨变,都竭诚无私地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各自的历史性贡献。这两首诗,洋溢着圆瑛大师对陈嘉庚先生的无比感佩之情,是一位爱国高僧、佛学泰斗对一位爱国侨领、兴学楷模所倾吐的肺腑之言。“望重人心多向往”所体现出来的伟大嘉庚精神的无穷魅力,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