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20 集美大学植物全球来源地图及其解析与价值探讨
文 | 陈凯怡 黄佳韵 卢溢 许俊 李金铃 周伟薇 李凡
陈嘉庚先生在建设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时,曾亲自引种了依兰、柚木、橡皮树、柠檬桉、蔷薇木等东南亚树种。集美大学的建设者们相应引种了来自亚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等世界各地的树种。去年,陈嘉庚先生诞辰 150 周年,“集木——集美学村校园植物文化建设路径探析”项目经过项目组人员的共同努力,绘制了集美大学植物全球来源地图。以此向陈嘉庚先生致敬,并展现学村校园生态建设成果。
集美大学植物全球来源地图呈现
直接展示集美大学植物全球来源地图,并对地图的整体布局、色彩运用等进行简要说明,让读者对地图有初步直观的认识。

地图描述
此示意图以全球地图为基底,以国家与植物种类为基本单元,绘制出集美大学植物种类的全球来源地图谱。
可见光光谱由蓝到红(450~760nm)的波长变化直观反映了各地区集美大学提供的植物资源种类与数量的多少。由蓝到红的波长变化表示该地区提供的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由蓝到红波长越长表示所在地来源的植物种类越丰富:红光表示所在地来源的植物种类最丰富,蓝光表示所在地来源的植物种类数量最少。其中地图中的空白部分国家、地区表示无相关植物来源。


地图解读与意义
图中以五大洲为第一单位,国家为第二单位呈现集美大学植物的来源地,直观地展示了集美大学植物引种的空间关系,所在来源地囊括五大洲,多属于中低纬度地区、热带、亚热带气候区,且图中揭示东南亚为集美大学植物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地,据集美校友总会《集美校友》刊物中《陈嘉庚引进的珍稀树木》一文所载,陈嘉庚引种了依兰、柚木、橡皮树、柠檬桉、蔷薇木等东南亚的树种,而今这些树种分布于集美学村、鹭岛的各个区域,都是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华侨助力于厦门与其他地区、与其他国家物种交流的见证。
集美校园生长着亚洲这片多元、古老的土地上众多植物,比如原产于中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植物有“清雅高洁”的花叶艳山姜、如同古老节日里跃动的火焰,映照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的龙船花、甜美多汁的芒果树、亭亭的“月下美人”——依兰、“忘却烦恼,带来欢乐”的萱草、长者般见证人世时间更迭的萍婆、顽强馥郁的鹰爪花、彩虹般装点着城市与田野的羊蹄甲等植物。
集美校园同时也拥有热情、活力的南美洲土地的物种,比如原产于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国家的植物有“营养最丰富的水果”油梨(牛油果)、南国美人树(美丽异木棉)、浪漫神秘的蓝花楹等植物;也生长着浪漫、典雅的欧洲陆地的植物,比如原产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的植物有古希腊神话中的“流血之树”龙血树等植物;还引入了在宁静、优美的大洋洲大陆的植物,比如原产于澳大利亚的植物有抵御风沙的木麻黄、古老的“活化石”南洋杉、散发柠檬般清新香气的柠檬桉等植物;还引种了原产于热带美洲的牵牛花、马缨丹、美人蕉、双荚决明、人心果、双色茉莉、银合欢,原产于温带、寒带及热带的睡莲等。
自然条件与物种引种
通过对图表中多元植物来源地数据的系统性分析,我们认识到集美学村在厦门地区的独特地位,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气候环境适宜。这些自然条件的完美融合,为集美学村在物种引种方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众多外来物种的成功引进与培育,极大地丰富了集美学村的生物多样性。这片土地上的植物种类因此变得更加繁多,生态系统也变得更加复杂且稳定。同时,这些外来物种的加入为生态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们不仅提升了集美学村的生态景观价值,还为当地的生态旅游、生态教育等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而言,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例如凤凰木、三角梅、蓝花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有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集美学村物种引进的成功是校园建设者与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条件,低纬度、湿热的自然环境条件,通过科学的引种规划及精细的养护管理,成功地让众多外来物种特别是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低纬度国家与地区的植物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芒果树、美人蕉、棕榈树、羊蹄甲等亚热带植物在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这一成就不仅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充分展示了自然选择的智慧与力量以及人类智慧与自然众多形态的植物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文化交流意蕴挖掘
图表对集美大学植物来源地的深入追溯,不仅是一次对植物引种历程的回顾,更是对背后地区与国家间文化交流意蕴的一次挖掘。它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种植物的引进与繁衍,都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交融,更是人类文化与智慧的交流与碰撞。集美的建设者在不破坏当地物种的情况下,运用现代技术以及充分考量,对生态系统进行适度的优化与调整。学校通过有意识地引进一些新物种,在确保其不会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以达到保护性开发的目的。同时,学校栽种部分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植物,利用植物建立人文纽带,赋予每一株植物以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交流底蕴。例如,厦门市市树凤凰木,原生于非洲热带地区,而今被引入中国在厦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同样,市花三角梅源自南美洲巴西,其热情与活力的特质,在厦门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得以充分展现,生根发芽,绽放出鲜艳的花朵。这些植物的引进与繁衍,不仅丰富了厦门地区的植物种类,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一次全球的植物资源共享,也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园艺技术和养护方法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三角梅、凤凰木这一载体,厦门人民以物种方式与遥远的原产地国家、地区有了物种的传播与生态的互动互联,形成了若隐若现的生态链。凤凰木以其挺拔身姿与火红花朵,成为了厦门城市风景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象征着厦门人民的热情、坚韧不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特质不仅渗透于市民的日常生活态度,也体现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建设中。同样,三角梅的鲜艳色彩与顽强生命力,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厦门人民的热情、坚韧与奋进。同时,三角梅在厦门的盛开,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园艺技术及城市绿化水平,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与文化软实力。
我们还可以从图表中看到扶桑原产于我国南部,扶桑花现为马来西亚的国花,扶桑的引种和栽培过程促进了中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了解。扶桑作为中国的传统花卉之一,早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扶桑的记载,在中国,扶桑花不仅被视为神树,还因其美丽的花朵和顽强的生命力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当扶桑被引种到马来西亚后,它成为了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马来西亚人民通过扶桑这一载体,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园艺文化、植物资源以及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扶桑在马来西亚的盛开和传承,也向中国人民展示了马来西亚人民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尊重,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而后扶桑在马来西亚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成为了马来西亚人民共同精神面貌的体现,扶桑的红色花朵象征着马来西亚人民的热情和活力,寓意着他们对于国家的热爱和对于未来的憧憬。扶桑的坚韧不拔和易于栽培的特性,也象征着马来西亚人民的勤劳和坚韧精神。
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学村建设者通过植树造林,不仅美化了集美学村,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绿化工作,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与人文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集美大学植物全球来源地图直观地展示了集美大学植物的多样性,有利于进一步了解集美大学校园植物;同时,本图表对集美大学所引种的植物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溯源,引导师生了解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爱国华侨在物种、文化交流中做出的独特贡献,启示师生探究校园植物背后的文化属性与国际交流意蕴。引进的树木在为校园增添绿意,改善环境,提升整体生态质量的同时,也赋予了这些植物景观特定的文化价值。树木的引进丰富了校园文化,也成为传承嘉庚精神的重要载体。学生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校主陈嘉庚先生对教育的热爱和对环境的关爱。
同时,这一追溯工作让我们意识到,人文集美的建设需要深入挖掘和传承集美学村这一在陈嘉庚等爱国华侨的建设下独特地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能够以植物为媒介,讲述集美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集美、走进集美、爱上集美。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集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能够为集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本文属于集美大学校级创新训练项目“集木——集美学村校园植物文化建设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24xj3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