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26 陈嘉庚的音乐情缘
文 | 董立功 陈舒熠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毛泽东主席赞誉他为“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为“儒商”和“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此外,陈嘉庚先生还有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等诸多身份。这些身份和头衔似乎和音乐都有一定距离,但事实上,陈嘉庚先生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为一名教育家,陈嘉庚先生对音乐非常重视,因为音乐是美育的一种,而美育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嘉庚对音乐的重视,首先缘于他对音乐的热爱。
1874年,陈嘉庚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他出生时,集美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陈嘉庚最早接触到的音乐大概就是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南音了。南音源于泉州,明末清初传入厦门。道光之后,南音在厦门开始盛行。开埠后的厦门港,经常有外国轮船进出。伴随着西物东渐,管风琴、钢琴等西洋事物先后被运至厦门,东西方音乐文化在这里交融。
青少年时代的陈嘉庚,无论是在家乡集美还是新加坡,既能接触到像南音这样的中国传统音乐,也有机会听到像管风琴、钢琴等乐器演奏出来的西洋旋律,这种多元的音乐文化体验培养了陈嘉庚对音乐的最初兴趣。
陈嘉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与当时社会开始重视美育的观念有关。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曾在《饮冰室诗话》中写道:“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1906年,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不仅首次使用“美育”一词,而且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思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在教育总长蔡元培主持拟订的新教育宗旨中,美育占有显著地位。当年12月2日颁布的《中学校令实施规则》规定中学要设立“乐歌课”,课时为每周一次。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将图画、音乐、文学三科列为中学和师范学校的必修课。

刊登在集美学校二十周年纪念刊上的《集美学校校歌》
音乐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升音乐素养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接受音乐教育。陈嘉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其办学活动中。1918年3月10日,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师范和集美中学同时开学,当时的集美学校就设置了“乐歌”课程,这改变了集美旧式教育“无乐无歌”的状况。与此同时,由黄鸿翔作词、许子川作曲的《集美学校校歌》也创作完成并正式发布。1919年2月22日,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幼稚园正式开学,这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幼儿园之一。为了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陈嘉庚专门为幼儿配备了钢琴、风琴等音乐设备。

1925年2月落成的集美学校音乐室
陈嘉庚办学,有远大目光和整体规划,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他认为学生“知识,思想,能力,品格,实验,体育,园艺,音乐以及其他课外活动,均需注意与正课相辅而行”。在陈嘉庚的要求下,1925年2月,耗资三千元的集美学校音乐室建成,作为集美学校学生上音乐课的教室。集美学校建校之初,学校就组建了一支军乐队,但这支乐队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训练场地。1925年4月,陈嘉庚斥资三千五百元建成了一座军乐亭,作为集美学校军乐队练习军乐的地方。为了让集美学校的艺术教育规范化,1925年8月,陈嘉庚在集美师范的基础上,增设集美高级师范选科,其中专门设置了艺术专业。
今天,对于很多中国家庭而言,钢琴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但在一百多年前,钢琴绝对是个稀罕物。即使是厦门富商林尔嘉,也是到了1913年才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架钢琴。同一年,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小学正式开学。与此同时,陈嘉庚开始物色音乐教师人选。1917年7月,厦门人许振源被聘为集美小学音乐教师。 在经商过程中,尽管经常遇到同业竞争激烈、橡胶价格暴跌等不利因素,但陈嘉庚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从不吝啬。1922年,在与集美学校校长叶渊的通信中,陈嘉庚频频提及为集美学校购买钢琴一事。5月22日,陈嘉庚致函叶渊,告知其“钢琴此间先寄一个应用”。6月4日,他再次致函叶渊,提醒其如果要购买钢琴,“此间调查以德国为最佳”。10月11日,他在给叶渊的信中称“拟不日往购正德国庄上琴一个”。

1933年集美学校军乐队在军乐亭前合影
正是由于陈嘉庚的重视,至抗战爆发前,集美学校音乐室的钢琴已达30架之多。甚至连集美学校铜管乐队用的乐器和五线谱,都是陈嘉庚特地从新加坡的英国乐器公司买好再寄回集美。据后来到广西任职的集美学校原校长叶渊说,当时集美学校拥有的钢琴,可能比广西全省学校的钢琴还要多。
陈嘉庚终其一生只会讲闽南语,所以用闽南方言演唱的南音就成为陈嘉庚听戏的首选。陈嘉庚听南音的习惯大概在童年时即已养成。紧张工作之余,陈嘉庚会选择用听南音的方式来放松身心,像《出庭前》《风打梨、中秋月》等都是陈嘉庚喜爱的曲目。
1950年9月,陈嘉庚先生回家乡集美定居。他强调,一个文明的村社,入夜要有三声:读书声,打拳声,弦管声。在他的倡导下,1953年,集美南乐社正式成立。陈嘉庚每月拨出专款20元用于南乐社的日常运转。每到傍晚,一阵阵曲调委婉、缠绵深沉的南音曲调就会从集美南乐社传来。陈嘉庚对集美南乐社十分重视,经常给社员们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从1956年开始,陈嘉庚在家乡集美举办端午龙舟竞赛时,都会请集美南乐社前来演出以助兴。
1956年9月19日是农历中秋节。这一天,陈嘉庚和厦门市副市长张楚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陆维特、厦门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林莺、集美学校校长陈村牧、集美学校校友林诚致一行六人登上了“鹭江号”游艇,一起在船上共度佳节,这是陈嘉庚一生中少有的“奢侈”安排。游艇从集美码头一直开至海沧一带的内海,陈嘉庚特意邀请了集美南音社的演员在游海时演唱,一行人一边欣赏优美的南音,一边漫谈,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