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27 《集美周刊》
——研究集美学校历史与嘉庚精神的珍贵资料
文 | 刘葵波
一、《集美周刊》概述
《集美周刊》由厦门集美学校主办,是集美学校的校刊,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1921年10月2日在厦门创刊,1950年7月停刊,历时30年。《集美周刊》原刊名为《集美学校周刊》,后改为《集美周刊》,共出版815期(编号至815期,但因其中第328期重复编号,故实际出版816期)。《集美周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编辑部历经变迁,早期为厦门集美学校周刊股,先后改为集美学校周刊编辑股、集美学校秘书处周刊编辑股、集美学校校董办公室周刊编辑股、集美学校校董办公室编辑股、集美学校编辑委员会(内迁时期)、集美联合中学编辑委员会(内迁时期)、集美学校校董会办事处、集美学校校董会编辑股等。抗战期间集美学校内迁安溪大田办学,《集美周刊》随之迁至安溪出版,抗战胜利后又迁回厦门出版。
该刊为周刊,基本上每周出刊一期,遇有特别事件或集中讨论某问题时,则发行专号专刊。寒暑假期间则停刊,遇必要时发行临时增刊。自1932年起时有2-3期合刊的情况。该刊原仅以总期计算,自1931年9月总第281期起增加卷期编号,卷期从创刊年1921年起算。
《集美周刊》版式均为繁体字竖排,其装帧排版形式在30年间数次变更,但开本大小均保持16开。自1933年总第335期起,封面开始有套色印刷。每期页码至少8页,通常在十几至二十几页间,如遇专号专刊,则至五十几页甚至更多。每期售价开始为铜元3枚,后逐步调至20枚,1940年起改为国币3角,后逐步调至3元,1945年起未见标价,估计均改为赠阅。
《集美周刊》目前已知有两个副刊:《天马》和《儿童导师》。这些副刊通常包含在正刊中,与正刊同步出版发行。《天马》创刊于1927年,为集美毕业留校同学会刊物,从《集美周刊》第150期起每期附印两页。《儿童导师》创刊于1934年,由福建私立集美师范学校出版,属于儿童教育类刊物,每半个月发行一次,全年共出20期。但1935年起改为单独刊行,不再作为《集美周刊》的副刊。
《集美周刊》目前的收藏情况:因《集美周刊》出版年代较早,纸本及部分缩微文献分散收藏在集美校委会、集美图书馆、陈嘉庚纪念馆、集美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没有一家单位收藏齐全。而且由于早期印刷用纸较差及保存条件欠佳,这些文献普遍存在纸张脆化、破损的现象,使得大部分《集美周刊》处于难以利用的情况。要解决旧藏珍贵文献的长期保存与有效利用之间的统一和平衡,以及文献分散各处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的问题,急需联合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对《集美周刊》进行数字化开发建设,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实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
二、《集美周刊》内容述要
《集美周刊》内容丰富广泛,涉及方方面面。根据该刊发布的编辑条例,该刊之任务有三:(一)传播学校消息;(二)发表教职员学生著作;(三)商榷中小学教育方法。刊物的栏目分为:(甲)著述类:包括译述、计划书、意见书等;(乙)公牍类:包括命令、布告、呈文、公函、报告等;(丙)法规类:包括现行教育法规、本校法规等;(丁)专载类:包括调查、演讲、统计、选录、来件登;(戊)学校消息类:包括公共机构消息、各校消息、其他机关消息等;(巳)教育研究类:包括小学教育研究、中等教育研究等;(庚)文艺类:包括文、诗、词、剧曲、小说、笔记、杂爼;(辛)各科试验成绩类:包括科学、文学等。其中的校闻类,又包括师范学校(部)、水产航海学校(部)、农林学校(部)、商业学校(部)、职业学校、中学部、女师部、女子中学校、女小部、小学部、幼稚师范学校、教育推广部、体育会、运动会、童子军等消息。除了这些固定栏目,该刊还不定期出版各类专号专刊,如水产专号、农林专号、教育专号、科学专号、文学研究专号、文艺专号、运动会专号、校庆纪念专号,甚至还有演说专号、图书馆专号、救火队专号等。
从发文数量上看,该刊主要撰稿人有叶维奏、叶采真(叶渊)、陈维风、阮真、包树棠、笠山、温伯夏、刘宇、程时煃、可愚、黄村生、陈植亭等,皆为当时集美学校的教员。例如该刊载有叶维奏的《小学校学历之比较研究》《办理民众学校的困难及其补救法》、谢春安的《论战后中国教育之路向问题》、叶文佑的《怎样划定我们的工作》、陈维风的《航海上应用的无线方向探知机》、阮真的《中学国文教材研究》、陈植亭的《教材的选择》、张淪波的《我们的盟邦》、叶戒酖《集校的精神》等文章。
副刊《天马》主要发表经济、教育、政治方面的文章,并刊登一些文艺作品和译作。根据1927年11月14日第一次《天马》编辑员会议记录:“《天马》刊物以革命为中心,团结校友精神为目的。内分评论、论著、文艺、通讯、附录五栏”,刊有集美留校毕业同学会成立大会宣言。《天马》的主要编辑人员有洪学琛(主席)、王秀南、谢诗白、叶敦煌、陈兆俊、叶维奏、涂秀萼、陈俊昌、许齐侠等九人。
副刊《儿童导师》主要内容为师范教育类文章。根据该刊“本刊编辑简则”,该刊“以介绍实际材料,指示具体方法为目的。”刊内设有“教育论著”“教育文艺”“教育漫画”“书报介绍”“问题讨论”“实施报告”“教育通讯”七个栏目。“除由编辑委员会供给稿件以外,欢迎来稿,来稿以精炼生动为佳。”该刊主编为朱智贤。常任编辑有:王秀南、张云缙、高鸿奎、陈延庭、杨寅初、顾仞千。
三、《集美周刊》的特点
1、出版周期短,发行量大,传递信息速度快。《集美周刊》为周刊,正常情况下每周发行一期,30年间不间断出版发行了815期,抗战内迁办学时期仍坚持出刊,是福建地区出版时间最长的期刊之一,也是当时闽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类刊物之一。时任集美学校校长、董事长的叶渊(叶采真)在《集美周刊》创刊号发刊词中写到:“吾校向有旬刊,装订一薄本,以为发表校闻、商量教学之具。然每次付印,辄为厦中印字馆所延误,历若干月日尚不能竣工,旬刊效用,殊多消失。故改为报纸式周刊,俾便印刷,得以定期发行。此改旬刊为周刊之唯一原因也。”可见,在《集美周刊》创刊前,集美学校已有类似旬刊,但因印刷效率太低,才改为时效性强、报纸式的周刊,以便能定期及时发行。《集美周刊》改为周刊后,出版周期缩短,效率大大提高,极大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
2、内容丰富、全面且思想开明进步。《集美周刊》栏目丰富多彩,信息量大,内容涵盖新闻、创作、活动等多个维度。既有严肃的公牍文,也有学生园地、学生文艺这类生动活泼的师生作品,既有研究性的著述文章,也有气象报告、图书馆报告、医学常识等科普资讯,更有大量的课表、成绩册、教职员及学生名册、经费支付决算表、会议记录等原始档案。该刊公布的“征稿范围”包括:专题研究及学术论著;对于学生作业难题之解答;有关学生所习各该科之补充材料;关于青年训练之文字;富有民族意识及抗战精神之文艺创作;介绍古今中外民族英雄之史实及著作;思想光大感情真挚之一切散文小品杂记;有关本校之改革意见;校友在社会服务之经验谈等。同时其公布的“投稿条例”中规定:欢迎各教职员学生投稿,投稿文体不拘。由此可见其办刊广纳博采、兼收并蓄的特点。
上世纪20至30年代,新思想新文化广泛传播,集美学校办学开放民主,师生思想活跃。在此背景下,《集美周刊》积极宣传进步思潮,是集美师生获取进步思想的重要来源,在传播新文化、启迪新思想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师生通过这块阵地,展开对时事政治和各种社会问题的探讨,如学生自治会、妇女解放、人生道路问题等,不少文章都表达了建设新社会的愿望和主张。抗战期间,该刊积极宣传抗日爱国思想,经常报道集美师生宣传抗日的各种活动,曾登载《中国共产党宣言》(193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的团结抗日的宣言)、朱德和彭德怀就职第八路军正副总指挥消息、朱德的《论日本决不可怕》、宋庆龄的《国共统一运动感言》和《中国是不可征服的》、郭沫若的《抗战与觉悟》和《忠告日本政治家》、冯玉祥的《我们如何抗敌救国》等一批团结抗日的文章和消息。1937年10月至11月在每期封面登载“购买救国公债或捐助衣物药品等是既便利又有效的救国良法”的宣传标语。还出版了《抗敌专号》《抗日校园专号》《抗战建国特辑》《战时教育特辑》等专号专刊,是向集美师生宣传抗日活动的主要阵地,鼓舞了师生的爱国精神。
3、办刊讲求实效、集思广益:叶渊在《集美周刊》创刊号发刊词中写到:“晚近关于教育之出版物,每好为空泛不找实际之言论,或拾人牙慧,敷衍成文,或大而无当,涂资谈助,是皆非教育界中人有而。吾校间人所宜共勉者,为有计划、有目的、合于逻辑之研究,其发表于周刊者,当为已施行之事实,及现在之内情,或具体计划之说明。换言之,当为研究试验之报告,及表现内容之文字,使同志者得批评讨论,或依其计划而重加试验之。不然,徒灾梨枣,不如其已也。”曾兆新则在发刊词中写到:“杜威先生有言:‘凡事重在共同切磋的利益’,故本刊第一任务求集思广益。”在这一指导思想下,《集美周刊》的办刊风格求真务实,言之有物,文风生动活泼,紧贴师生生活,朴实接地气。
4、注重与校友的沟通联系。《集美周刊》设有“校友状况”栏目,经常刊载校友动态,报道校友消息,同时也时常刊登校友的文章。根据其发布于1925年10月总第115期上的启事:“师范部与女师部毕业同学之服务社会者,每因交通之不便,致与母校声气隔绝,殊非发展教育改进社会至善之道。本股为补救起见,拟赠阅本刊各一份,藉以通消息而资联络。凡我毕业同学务请将地址姓名开示,函告本股,当即请本刊发行部按期寄赠也。”可见该刊对提供地址的校友每期均免费寄赠。《集美周刊》成为集美校友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增进了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感情交流。
5、刊登广告,为师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陈嘉庚非常重视利用广告来扩大产品的销路和影响力,尤其注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国货”牌。《集美周刊》也经常在其封底和中缝刊登陈嘉庚公司的产品广告,包括轮胎、鞋类、糖果饼干、罐头、药品、生活用品、玩具等。此外有时也刊登一些书籍类广告,为师生购书提供方便。此举一方面有助于树立陈嘉庚企业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促进了师生与社会的联系,同时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用于支持校刊的出版。
四、《集美周刊》的价值与意义
1.《集美周刊》作为集美学校的校刊,在当时充分发挥了其信息传递、教育引导、推动研究、文化传承、普及知识、交流思想及情感联结的功能与作用,为集美学校师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推动了新文化传播,培养了师生爱国进步和自由研究之品质,提高了师生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了文化学术发展,也充分彰显了“诚毅”校训精神。
2.《集美周刊》承载了集美学校发展的历史,全面忠实地记录了集美学校的发展历程,为校史研究提供了丰富且真实的第一手资源。连续出版的《集美周刊》清晰呈现出集美学校的发展脉络,真实反映了集美小学、中学到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各校从初创到逐步发展壮大的历史变迁,并且生动展现出集美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及师生在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果,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们的精神风貌和家国情怀。同时,该刊丰富而翔实的史料对研究民国教育史、华侨捐资办学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集美周刊》是研究嘉庚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原始资料。该刊登载了大量与陈嘉庚有关的史料,包括陈嘉庚的演讲词、其本人所撰写的文章、与他人的往来函电、陈嘉庚对新闻记者的谈话以及他人所撰写的有关陈嘉庚的文章等。该刊还设有“校主状况”栏目,及时报道关于陈嘉庚的各类新闻。这些珍贵史料直接或间接反映了陈嘉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乃至民俗等各方面的思想观点与主张,对于我们了解嘉庚先生的光辉历程与伟大人格、研究嘉庚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4.《集美周刊》经常刊载有关水产航海类的报道及文章,特别是不定期出版的水产专号,更是集中发表了师生在水产航海相关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中国之水产事业》《台湾渔业视察报告》《厦门筼筜港养鱼计划纲要》《东山县渔业调查》《莆田县渔税调查报告》《航海术:集美号厦集之航线》《航海运用的无线方向探测机》等。这些珍贵文献真实记录了当时的行业发展状况,为业界学者研究我国民国时期沿海地区海洋渔业及航运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难得的学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