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36 进退依然俞文农
文 | 范晓虹 黄秀凤
俞文农是现代中国资深的航海家、著名的国家万吨远洋轮船长和德高望重的水产航海教育家,一生风风雨雨,顽强与惊涛骇浪搏斗,他有过高光岁月,终罹难于动乱年代,几度下下上上,几番进进退退,却始终“进亦忧、退亦忧”,心中唯有国家、人民。
首次“下船”:回国抗战救亡

1941年,俞文农在大田集美水产航海学校上课
俞文农为集美水产航海学校5组优秀毕业生,1930年毕业后继续深造学成。因才华出众,逐步成长为世界为数不多的万吨远洋轮船长,驾船航行于各大洋。1938年起,他在英国“尼尔斯莫拉”号万吨远洋轮上任职。
1940年冬,俞文农接母校召唤:时值国难,母校内迁,师资奇缺。尔等航海经年,深谙技巧,可否回国从教、为母校分忧?
俞文农旋即回音:国家有难,吾等责无旁贷。乞容时日交割,旋即回国效力。
几天之后,俞文农向英国船东会递交了辞呈。他放弃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万吨轮船长职位,放弃了高额的船长保险金,放弃了相当于国内900个警察工资的1800元美金的月薪,放弃了船东会许以“加薪”的再三挽留,放弃了无法带上船的随身行李,又赔付了巨额违约金,只带了两套换洗的衣服和两箱航海专业书,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回国,两个月后抵达大田任教。此后,他担任了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的专业教师、教务主任,与校长陈维风等同仁一起,撑起了深山里的水产航海学校,培养了353名专业人才,创造了中国抗战时期唯一没有停招的航海学校、世界唯一远离海岸线的航海学校的教育奇迹。
抗战胜利后,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复员集美,俞文农接任校长。他卓有见识地召回内迁时期的毕业生,办起了战时毕业生讲习班,补上船实习四个月,完成全部的专业课程,迅速填补国家航运骨干的空缺,避免了战后中国航海人才的断层之殇。

俞文农校长(左六)和战时毕业生讲习班
二度“上船”:助力学生启航
由于战后中国的航运事业正在恢复,外国的航运公司对中国航海教育多有歧视。航海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成了中国航海教育的困扰,甚至连实习都找不到接收单位,几乎天天都有毕业生找学校诉苦“毕业即失业”。
1948年,为了破解困局,解决航海专业学生的出路,俞文农向集美学校董事会请辞校长职务,重新下海出任远洋轮船长。几年间,俞文农借助船长的平台和自己的人脉资源,帮助集美航海学校解决了许多学生的上船实习和就业问题,使他们学以致用,驰骋世界四大洋。
再度“下船”:振兴航海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为振兴祖国航运事业,决计扩大办学规模。1951年,陈嘉庚再度召唤俞文农回国效力。俞文农毅然决然,又一次放弃了海外船长的高薪厚禄,重新出任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校长。期间,陈嘉庚不忍俞文农回国工作后收入断崖式减少:月薪从2000多元美金锐减为100余元人民币,便嘱校董会为俞文农发放“双薪”,俞文农却婉言谢绝了:我回国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实现嘉庚校主的梦想——“力挽海权”,让我们培养的航海人才打破洋船长在国际航海界的垄断地位,为新中国在远洋海运能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
三度“上船”:逆境破浪扬帆
1957年,在“反右派”浪潮中,作为民主党派农工党厦门市委委员的俞文农,响应“帮助整风”的号召,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却遭遇了灭顶之灾。1958年8月,他被打成“右派分子”扫地出门,离开了心爱的水产航海教育岗位,被贬到海边渔业公社当渔工。
身处逆境,俞文农依然“位卑而未敢忘国忧”“‘诚毅’二字中心藏”。他忍辱负重,在和渔民一起风里来浪里去、摸爬滚打的几年间,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己渊博的水产航海专业知识,使之造福于渔民:一是发明了灯光捕捞,二是推动渔船机帆化,三是开辟了南海远洋渔场—试想一下:俞文农以“戴罪之身”,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统领着两千多名渔民、指挥五六十艘没有动力、没有通讯导航、没有灯光的帆船,没有任何闪失地航行在礁石林立和蒋军炮火封锁的台湾海峡航线上,首开福建赴南海远洋捕捞作业的奇迹,获得了渔业大丰收,创下诸多的“福建第一”的辉煌业绩。这不但要有学识、智慧,更要有忠贞与胆略……俞文农的“发配”生活,宛如在寒酷的严冬中怒放的梅花,成为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典范,渔民都亲切地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荣誉是集体的,‘全国劳动模范’的红花戴在指挥船船长的胸前,但我们都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我们的老俞,老俞是金子,是宝贝!老俞,才是真正的船老大、领航人……”
俞文农无私无畏的精神、坦坦荡荡的胸襟、光明磊落的行动、彪炳卓著的业绩,获得了党和人民的公认:1959年9月,也就是他“戴帽”的次年,党和政府首批为他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并在《厦门日报》第一版做了报道。
1966年,一场狂风骤雨袭击了神州大地,俞文农遭到“造反派”疯狂的摧残和迫害,于1969年4月12日惨死在那个最黑暗的深夜里,他一身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离开了自己挚爱的大地、钟情的航海水产事业,离开了自己万般眷恋的亲人,离开与自己情同手足的渔民兄弟和同事——祖国永远失去了一员水产航海教育的将才、渔民心中金子和珍宝!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忠公也;居教坛之高,则忧其国;处渔村之远,则忧其民,乃俞文农也!
“是金子,到哪里都一样闪光”,俞文农的人生轨迹,印证了自己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彰显了爱国知识分子“民族脊梁”的铮铮铁骨和赤胆忠心!
十年长冬之后,终于东风浩荡、春暖花开。
1978年12月29日,中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委员会召开全体职工大会,为俞文农彻底平反昭雪。
1979年11月4日,由厦门市政协、厦门市统战部、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水产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相关单位联合组成俞文农同志治丧委员会,为俞文农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当哀乐响起的时候,大家发现:厦门市政协宽敞的大礼堂竟站不下从四面八方云聚而来表达哀思的人们,悼念的花圈竟从主席台两边整整齐齐排列,一直延伸到礼堂外、大街上……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事业未竟身先去,常使故友泪沾襟。”俞文农的英年早逝,是动乱年代的悲剧,使中国近现代航海教育和水产教育失去一员领军大将,痛哉,惜哉!
2013年10月22日,在厦门纪念俞文农百年诞辰会场上,来自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特邀嘉宾与俞文农来自海内外的子女不期而遇,神交已久的他们一见如故。范立洋老师告知俞家姐弟:大田那里建有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陈列馆,还保留着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抗战内迁的旧址,保留着俞文农旧居,有着“俞文农离船从教”的展板,当年集美房东乡亲们都还记得俞老师,也都盼你们回家看看……俞家姐弟震撼了:接受大田的盛情邀请:我们下回省亲,一定“回家看看”!

俞文农子女“省亲”大田第二集美学村
2015年,在中国人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俞家姐弟俞婉华、俞华毅相约,分别从美国和中国香港回到厦门,在集美校友总会任镜波、钟国华等老领导的陪同下到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省亲”。俞家姐弟一行参观了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陈列馆、集美水产航海学校旧址陈列馆,瞻仰了陈嘉庚铜像、陈嘉庚旧居、陈村牧旧居,又走进了俞文农旧居,乡亲们讲述了俞文农老师当年执教时“水陆海训”“船舶避碰”“牧童船队”“观星定位”“晨呼跑操”等故事,志愿者又介绍:在俞老师当年上课的这个教室里,天天都有志愿者讲解员在演绎俞老师上课的情景,台下有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的‘学生’含着热泪听课……俞家姐弟俩也不禁泪水盈盈。“事情过了七八十年,没想到乡亲们还记得我们父亲……”
“我父亲走了那么多年了,没想到有这么多志愿者接替父亲在这里继续讲课……我们明白了父亲当年为什么要抛弃海外高薪厚禄,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效力,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心中有祖国的人,人民会也一定永远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