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48 陈嘉庚,一颗高照的福星
文 | 张桂辉
古往今来,福星、禄星、寿星三星高照,一向是善良人们的美好愿望、美妙祝福。从历史悠久、源自中国民俗文化的“福文化”角度讲,陈嘉庚先生是一颗在苍穹熠熠发光的福星,为故国默默闪烁的福星。套用“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句话,陈嘉庚奋斗一辈子,为国家、为家乡所造之福如同一座山。限于篇幅,截取其三。
贻福闽人,创办一所大学
陈嘉庚,只上过9年私塾,但富有远见卓识的他坚信“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为此,从1894年创办集美学塾开始,到1961年不幸逝世,除了在厦门、漳州、金门、泉州等地外,还在江苏、广州以及新加坡,开办多所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学校。他的故里—集美——从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成而今声名在外的大学村。
办大学难,办好一所大学更难,自费办好一所大学难上加难。陈嘉庚热心捐资兴学,只为“尽国民之天职”。于是,继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之后,义无反顾创办厦门大学,造福八闽父老乡亲。
闽人,尊师重教;福建,人杰地灵。900多年前,杨时与游酢,同去拜见老师程颐。适逢天降大雪,且程颐正在室内打坐,他俩便静静地站在门外恭候。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积雪,厚达一尺。后人由此演变出成语——程门立雪。800多年前,有“北孔南朱”之誉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一生重视办学讲学,除了武夷精舍、考亭书院,还曾亲临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讲学,使之名声大振,成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宋末至清初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摇篮。
可是,世事难料。及至民国八年,广东、江苏等邻省,公私大学林立,而千余万人口的福建,却无一所公私立大学,专门人才短缺不说,就连中等教师也无处培养。深爱家乡的陈嘉庚,了解这一情况后,如芒在背。一番深思熟虑,毅然做出决定——创办厦门大学。
是陈嘉庚富得流油吗?不是。在彼时的华人企业家中,比他更加富有者,不乏其人。卓有远见、乐于奉献的陈嘉庚,自加压力,分期拨款,先期认捐开办费一百万元,作两年开销;继而认捐运转费三百万,作十二年支出。是陈嘉庚不了解创办一所高品质大学的艰难吗?不是。办好一所大学,除了资金有保障,还得有人才支撑。为此,他煞费苦心,广纳贤才。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到“中国现代大学之父”的郭秉文;从数学教育家、私立大同大学创办者胡敦复,到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等,都诚聘为厦大筹备委员会筹备员。因为校舍一时尚未建成,民国十年四月六日,厦大在集美学校正式拉开序幕。
陈嘉庚,虽是著名企业家,却并非一帆风顺。自民国十五年起,至二十二年终,在长达八年时间里,他的企业江河日下,非但毫无盈利,还逐年亏蚀,达百余万元。为了维持厦大等学校正常运行,他无怨无悔的变卖家产。自厦大开办之日起,一路栉风沐雨,一路发展壮大。十六年后,为使厦大办得更好,陈嘉庚把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大学,无偿捐献给政府。
有“南方之强”“中国最美大学”之誉的厦门大学,白岩红砖琉璃瓦,骑楼走廊绿栏杆,这些宛如精美艺术品、错落有致矗立在厦大校园里的楼群,被后人称为“嘉庚建筑”,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其中,厦大标志性建筑“建南”大礼堂,与集美学村“福南”大礼堂,遥相呼应,二者联系起来,即是“福建南部”,寓意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村,是福建南部教育基地。
斗转星移。百年厦大,已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福建省和厦门市重点共建高校,是福建高校名副其实的“排头兵”。2021年4月6日,习近平在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写道:“厦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100年来,学校秉持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陈嘉庚,即便在事业达到顶峰时,个人资产也不过一两千万元,富有程度不比同时代一些商人企业家高。可是,能为国家和民族兴学育才,始终如一慷慨解囊,而自己一生却过着十分俭朴生活的,却是凤毛麟角。正因此,黄炎培先生曾不无感慨的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
造福闽地,倡修一条铁路
福建,虽地处东南沿海,境内却山高岭峻、丘陵连绵,是名副其实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李白曾经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假若李白到福建游历一回,一定会惊叹:“闽路难行,难于蜀道!”
这,并非夸大其词。郁达夫先生当年在《闽游滴沥之二》中,先是对福建大加赞叹:“福建的山水,实在也真美丽;北峙仙霞,西耸武夷,蜿蜒东南直下,便分成无数的山区。地气温暖,微雨时行,以故山间草木,一年中无枯萎的时候。”继而发出感慨:“我想最大的原因,总还是在古代交通的不便。因为交通不便之故,所以外省的人士,很少有得到福建来的”。
路,如血脉纵横,能舒筋活络。路,这头连着脚下,那头连着远方;这头放飞梦想,那头收获希望。正所谓,要致富,先修路。由陈嘉庚先生倡议修建的鹰厦铁路,是一条给福建大地添加生机之路、为八闽人民造福之路。
提出修建鹰厦铁路,是陈嘉庚一时心血来潮么?非也。这份提案,看似轻飘飘的几张纸,实则是沉甸甸的一片情。是陈嘉庚轻率贸然之举么?非也。因为他,了解共产党、支持共产党;因为他,拥戴共产党、信任共产党。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早在二十世纪初,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铁路就已相当普及。可是,直到新中国诞生,福建广袤的土地上,尚无一寸铁路。当陈嘉庚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后,忧上心头,感慨万千。
为了造福家乡,在中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兼具爱国侨领、政协委员双重身份的陈嘉庚大声疾呼:“福建有十二万平方公里土地,至今竟没有一寸铁路,这种落后局面,必须迅速改变。”“修筑鹰厦铁路,不但对解放台湾,而且对开发福建资源,都有巨大作用。”他的提案引起毛泽东的重视,亲自过问,明确批示:“此事目前虽一时不能兼顾,但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
好事多磨。修筑鹰厦铁路的计划,因朝鲜战争爆发而搁浅。1952年初,全国政协会议后,周恩来总理召集陈嘉庚等京外委员开会,通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其中一项,便是修筑昌厦(南昌至厦门)铁路。陈嘉庚得知盼望多年的梦想将要成为现实,乐不可支,十分激动。
之后,陈嘉庚惦记于心、十分关注。铁道部雷厉风行,提出三个方案:西线,从南昌经樟树、赣州、瑞金、龙岩至厦门;中线,从南昌经南城、石城、瑞金、龙岩至厦门;东线,自浙赣线鹰潭出岔,经资溪、邵武、永安、漳州至厦门。东线,比中线短62公里、比西线短114公里,既有利于开发闽北森林资源,又便于修筑通往福州的线路,且考虑到货源流向及与浙赣线接轨,最后选择东线为修建方案,并改称“鹰厦铁路”。
1953年,鹰厦铁路由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着手设计;1954年,由铁道兵8503部队为主与沿途民工连手兴建;1957年,全长695.19公里的鹰厦铁路竣工。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它是进出福建的唯一铁路线。如今,鹰厦铁路的延伸线,已变身为“厦门铁路文化公园”。迄今为止,全世界有7座由废旧铁路改造而成的最美公园。厦门铁路文化公园,跻身其中、榜上有名,年复一年,吸引着无数天南地北的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鹰厦铁路把被大海隔离的厦门同陆地连接起来,让厦门由一座孤岛,变成了大陆上的一个分支,打开了厦门迈向工业化的大门,进而使厦门成为世界各地人流、物流进出祖国大陆的“中转站”。这条由陈嘉庚倡建的铁路,跨过闽江、九龙江水系,穿过杏林海湾和厦门海峡,改变了福建交通闭塞的局面,促进海峡西岸与祖国腹地联通对接,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假如要选出中国几条最具代表性的老铁路,穿越闽山赣水的“鹰厦铁路”,蜿蜒在长城脚下的“京张铁路”,突破筑路禁区的“成昆铁路”,是当之无愧的“光荣代表”。
福佑故国,留下一串精神
优秀教师,如同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陈嘉庚终其一生,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还凝练出有口皆碑、弥足珍贵的精神。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赞颂陈嘉庚先生图书——《陈嘉庚精神》。
古人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顺势而上,尽力而为,做出利国利民的事。陈嘉庚先生,便是这样一个极具智慧的人。他的一生,在为祖国、为家乡留下光辉业绩的同时,留下了宝贵的“嘉庚精神”,赢得了全国人民、海外华侨的尊敬和爱戴,为世人树立了学习的光辉榜样。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陈嘉庚先生经历了跨时代,且复杂多变的历史阶段,集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教诸多方面成就之大成,形成一系列崇高精神和高贵品质,这些堪称“国粹”的精神和品质,是为“嘉庚精神”。
如同民族精神具有多样性一样,“嘉庚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不是单一的,一串串俨如金色的硕果,集中体现在爱国爱乡、造福人类,公而忘私、诚实守信,嫉恶好善、刚健果毅,拼搏奋斗、勤俭朴素,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等诸多方面。
“他爱国兴学,投身救亡斗争,推动华侨团结,争取民族解放,是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永远值得学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给集美校友总会回信中对陈嘉庚的赞誉。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之珍贵,由此可见一斑。有句成语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世间,真正取不尽、用不完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说过这样一句话:“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点精神,才算活着。金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物质存在。陈嘉庚生前常说:“该花的钱千百万都不要吝啬,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生对自己、对子孙异常苛刻的陈嘉庚,对家乡、对国家却十分慷慨。单是抗战期间,陈嘉庚就带头,并组织南侨总会募捐70亿元支援祖国抗战,可他自己却过着简朴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回到故乡定居。一天,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陈毅,特意来到位于集美学村的陈嘉庚先生故居拜望陈嘉庚先生。眼前一幢两层小楼,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兼做卧室,床上挂着的蚊帐已经发黄,且打了好几个补丁。那蚊帐,是陈嘉庚在抗战时购买的……陈毅环视着屋里的陈设,不无感触的说:“嘉老,您让我想到了延安!”陈嘉庚微笑道:“比延安好多了,毛主席当年用的桌子比这个还破旧。我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陈毅听罢,站了起来,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一幢幢陈嘉庚修建的学校高楼,由衷赞叹:“嘉老,您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呀!”
从一天五角的生活费,到一座两层的住宅楼,是陈嘉庚不懂享受吗?不是。他说:“我多省一分钱,也就为国家多存一分钱,积少成多,用来建设学校,振兴祖国,是我一生的心愿。”是陈嘉庚缺少审美观吗?不是。他主持修建的集美中学“南薰楼群”等,与厦大“嘉庚建筑”一样,中西合璧,匠心独具,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精神生生不息,精神代代相传。陈嘉庚先生留下的精神,万古长青,永不消逝,如当春发生的好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萌发出造福的新芽。一串嘉庚精神,恩泽无数后来人;一串嘉庚精神,孕育万千新气象。
当曹德旺投资创办“福耀科技大学”的消息,传遍岭南塞北后,澎湃新闻一篇文章的题目便是《新陈嘉庚诞生:曹德旺宣布捐款100亿办学》;搜狐《曹德旺豪气干云出壮举,出资100亿办大学,伟绩堪比侨领陈嘉庚》一文,开篇写道:“前有爱国侨领陈嘉庚倾资办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都是他的杰作。今有中国首善曹德旺百亿出资,创办‘福耀科技大学’,兴学助教,一脉相承,他们都是福建人,杠杠的。”
是呀,但凡福建人,不管是官是民,无论是男是女,不分是老是少,提及嘉庚大名或嘉庚精神,眼里无不闪烁着同一种光芒。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内心的感恩与自豪。
1990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64年1月9日新发现的2963号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从此,陈嘉庚的名字,升华到星空,镌刻在苍穹。这是陈嘉庚的殊荣,这是陈嘉庚的福分。用福建人的眼光评判,陈嘉庚先生端的是一颗—当之无愧的福星、永不熄灭的福星!
(本文获“中华福 · 福天下”全球华语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