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1 —次海峡两岸重要会议的回忆
文 | 舢夫
1992年9月,在厦门举办了“首次海峡两岸海上通航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民间的学术研讨会,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民间学术研讨会。
1992年4月,由中国航海学会、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大连海运学院、上海海运学院、集美航海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等7个单位联合发起,商定在厦门举办民间“海峡两岸海上通航学术研讨会”,并由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港务局、厦门航海学会等单位共同承办。
经联合发起单位的共同协商,并获得有关指导单位的支持,遂由集美航海学院副院长李连亭副教授、大连海运学院院长司玉琢教授、上海海运学院副院长张则谅教授、厦门航海学会理事长唐忠跃、集美航海学院党委统战部部长任镜波副编审等六人,共同组成“海峡两岸海上通航学术研讨会筹备处”。筹备处设在集美航海学院,由李连亭担任筹备处主任、任镜波为筹备处秘书长。同时聘请原集美航专副校长卢振乾副教授为顾问。整个会议的筹备及会务主要由集美航海学院承担。
厦门市政府对这次民间“海峡两岸海上通航学术研讨会”十分重视,从市领导到有关部门都给予很大的支持和保障。在旅游旺季、床位紧张的情况下,市领导出面把当时厦门最高级别的饭店悦华酒店腾出来,并以最优惠的价格接待这次会议。研讨会开幕时,邹尔均市长到会祝贺,厦门市政府还在厦门宾馆宴请全体与会人员。鼓浪屿等旅游点对与会人员均免费开放。市公安、安全、交警等部门都派出人员,为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做了大量的工作。
9月26日至28日,首次海峡两岸海上通航学术研讨会在厦门悦华酒店举行。由筹备会邀请的两岸港航界人士,全部到会。其中大陆49人、台湾43人、香港(当时离回归还有5年)6人,计98人。此外,还有大陆特邀代表12人、列席人员9人。
这次研讨会,不仅出席的人数多,而且规格高。他们都是海峡两岸和香港港航界的专家、企业家和学术团体的负责人。其中有台湾船联会理事长杨景璇、台湾海研会理事长池孟彬、台湾港埠协会理事长陈鸣铮、台湾航务代理公会联合会理事长周家献、台北市货运承搅业公会理事长陈文光、台湾轮船会理事长田玉祥、台湾海运研究发展协会秘书长马天泽、台湾交大教授兼台湾海运联营总处副秘书长陈光华、台湾交大教授兼台湾交通部顾问王传芳,他们都是台湾的头面人物。因此,这次学术研讨会还没有开幕,就己经在台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围绕着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关心的海上通航问题,研究海峡两岸海上通航对繁荣两岸经济和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意义;回顾和探讨两岸通航的历史、现状和存在问题,评估两岸海上直航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并就海上直航所涉及的各项具体的专业技术性问题进行探讨。
研讨会收到论文53篇,其中14篇在会上宣读、5篇在会上交流。在大会宣读的论文依次是:中国港口学会李名贵、张宝福《实现两岸直接通航 加速发展两岸关系》,台湾港埠协会陈鸣铮《台湾港埠发展》,厦门港务局黄和荣、叶蔚忠、郭晓芳《在两岸直航中厦门港的地位》,北京船舶通讯导航公司李来兴《海峡两岸通航的通信保障》,台湾海运研究发展协会马天泽《航运经营与两岸通航》,中国航海学会黄何《海峡两岸海上搜救合作之探讨》,大连海运学院司玉琢、汪鹏南《论海峡两岸区际海事法律冲突》,香港招商局集团研究部梁宪《直航——台湾成为亚太地区转运中心的良机》,台湾海洋大学李台生、郭福村《海峡两岸海上搜索与救助》,集美航海学院李连亭、邱志雄《两岸海上直航台湾海峡的船舶交通及其规划的研究》,上海海上安监局李汶《完善台湾海峡西岸航标系统的探讨》,中国船级社上海规研所马家骥《海峡两岸通航船舶检验与发证的探讨》,香港海运学会魏立志《香港航运界看海峡两岸直接通航》,连云港港史办张树玉《海峡两岸共用新亚欧大陆桥的前景初探》等。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是以个人的身份发表意见,只作学术与技术的研究,不涉及政治问题。台湾有一位学者带来的论文是《海峡两岸海上通航船籍认证问题之研究》,因为所提的问题,不属于这次民间学术研讨的范围,所以没有被列为大会发言和在会上交流。
大会宣读论文后,组织了3次大组讨论。大组是以“港建”“海上通信与救助”“海事法律”划分为三个大组。各大组的发言都十分热烈,休会时还三三两两继续交换意见。他们说:“相隔了四十多年,第一次在一起探讨两岸海上通航问题,这是两岸港航界的盛事,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我们都希望海峡两岸海上能早日直航。”
会议期间,还组织与会人士集体参观鼓浪屿、厦门港务局、集美航海学院。在大家去参观鼓浪屿的时候,司玉琢、张则谅、李连亭三位执行主席则请台湾的领队和台湾九所大学的教授留下来,在一间小会议室里,避开双方记者,举行了一次长达两个小时亲切、坦诚、求实的座谈。这次小会肯定了这次学术研讨会是两岸港航界合作的开端,探讨了两岸港航界加强合作的途径,提出了下一次学术研讨会的方向。会上,台湾领队杨璟璇介绍了他们这次到北京,田纪云副总理和他们座谈了55分钟;王兆国主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对他们说:“希望两岸学者在厦门对通航问题作充分讨论。”
从台湾来的人员中,有9位曾以“台湾海运专家访问团”的名义,先到北京拜访了有关的领导。他们拜访了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台湾《工商时报》记者张佩芬就以黄镇东的讲话写了一篇专访,发表在9月22日台湾《工商时报》。她在专访中写道:“中共交通部长黄镇东提出两岸首航三原则,即以一个中国为出发点,在直接双向互惠互利条件下通航。他认为大陆已开放市场竞争,单向直航会牺牲大陆航商利益。黄镇东同时表示,他很愿意与台湾的交通部长简又新以私人身份沟通直航有关问题。”她还写道:“黄镇东指出,两岸直航的障碍不在大陆,突破障碍的钥匙在台湾。如果台湾方面坚持政治问题,双方岐见太大,官方根本没有办法谈,因此两岸应抛开政治问题,先解决直航问题,以符合两岸人民最大利益。”
研讨会期间,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交通报》、《台声》杂志社、《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港台信息报》、《厦门日报》、厦门电视台、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和台湾《经济日报》、《工商时报》、《中国时报》、“中华电视公司”等16家新闻媒体都派记者驻会报道。
在研讨会期间,还有一些生动的故事。25日下午,台湾池孟彬一行10人由上海转机来厦门,行李却没有随机运来,当晚没有衣服换洗,都十分着急。筹备处的接待人员马上联系机场,采取紧急措施。筹备处主任李连亭向池孟彬表示歉意说:“发生这种事情非常遗憾!我们己经同酒店联系了,今晚你们冲完澡,酒店的服务部可以连夜帮助洗衣服,明早就可以送到房间。今晚这样折腾,是否明天上午休息半天,开幕式推到明天下午举行?”池孟彬向李连亭一再表示感谢,并说“会议的时间很紧,还是照计划按时开会”。
池孟彬在台湾是一位资深望重的老前辈,他原计划到厦门开会时抽空回福州一趟,看望亲人和老同学。后来觉得会议很重要,要集中精力参加会议,便通知他40多年未见的弟弟池梦熙来厦门相聚。这次池孟彬来厦门,还通过先行的人员找到任镜波。他对任镜波说:“我离开台北前,杨福鼎老师挂电话交代我,到了厦门一定要替他看看您。现在我的任务完成了。”任镜波一个月前帮助杨福鼎老师,在福州找到了几位亲戚和朋友的住址,杨老师为此心存感激。
研讨会的最后一天,台湾来的领队和几位“大佬”,一起在悦华酒店宴会厅备了3桌酒席,宴请邹尔均市长和筹备处的全体成员。台湾领队、航联会理事长杨璟璇在敬酒时风趣地说:“在这次奥运会上,大陆运动员拿了16枚金牌,我们这次研讨会也拿了200分。在‘三通’之外,还要加上人通。人通了,‘三通’就不成问题。我们这次就是人通的开始。”顿时,席间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台湾海运研究发展协会秘书长马天泽还对任镜波说:“这几个月的信件传真,我们早就先通了。”他同任镜波干杯,先自连饮三杯,其酒量和风度,丝毫没有“古稀之年”的感觉。
闭幕式,把三天的研讨会推上高潮。筹备处顾问卢振乾自动上台高呼:“我提议,下一次的研讨会在台湾举行!”台湾交大教授陈武正立即站起来附议:“我赞成卢教授的提议,台湾的同仁如果也赞成,请鼓掌表示附议。”会上响起热烈的掌声。筹备处主任李连亭作总结和台湾领队杨璟璇作答谢,都一致认为这次研讨会是成功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杨璟璇还特意向三位执行主席、筹备处和集美航海学院的领导、教师表示感谢。当晚的告别宴会,更是高潮迭起。大家互相碰杯,互道珍重,并且相期“明年台湾见”。会议秘书处向与会的全体人员和两岸记者分发了经过筹备处领导和台湾领队共同阅签的新闻稿。这也是台湾与会人员的共同要求,他们说:“我们怕记者写的不一样,希望有统一的新闻稿给我们带回去。”会后,海峡两岸的主要报纸和电视,以及美国等国家的华文报纸都作了积极的报道,并报道了“明年(1993年)将在台湾举行第二次海峡两岸海上通航学术研讨会。”
附:海峡两岸海上通航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召开的新闻稿
首次“海峡两岸海上通航学术研讨会”,于9月26日至28日在厦门悦华酒店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海峡两岸及香港港航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民间港航学术团体的负责人共98人,其中来自大陆的49人、台湾的43人、香港的6人。会上共发表论文14篇,交流论文5篇。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航海学会、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大连海运学院、上海海运学院、集美航海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等七家单位联合发起,并由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港务局、厦门航海学会等单位具体承办的。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海峡两岸海上通航对繁荣两岸经济和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意义;回顾和探讨两岸通航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评估两岸海上直航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并就通航所涉及的各项具体的专业技术性问题进行探讨。
与会的两岸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围绕着会议的议题,就海峡两岸同胞所共同关心的海上通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与研讨。与会人士一致认为,两岸海上直航对繁荣两岸的经济、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的意义。所有与会人士对两岸海上直航都抱着热切的期望。
专家们还就两岸海上通航所涉及的船舶交通规划、通信保障、船舶检验与发证、航标系统、海上交通安全、救助打捞,以及区际海事法律冲突和厦门港在通航中的地位等问题作了初步的研讨和交流,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次会议是两岸港航界就海上通航问题进行的首次学术交流,会议气氛热烈融洽。两岸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通过双方直接接触、交流,为沟通两岸港航资讯,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共识,推动两岸海上双向直航早日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并期望下次能在台湾举行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对通航所涉及的专业技术性问题作进一步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