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2 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的特色及启示
文 | 赵丽萍 陈志雄
1937年,日本侵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同年9月,日本军机、军舰袭击厦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商业、农林、水产航海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集美职业学校”)向远离战火的内地迁移,继续办学。即使经历战火洗礼,集美学校的中等教育办学质量仍在1943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嘉奖“成绩优良”,教育部奖助福建省优良中等学校时,集美职业学校均受到奖助。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是陈嘉庚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在全民族抗日救亡时代背景下的坚守与突破:纵观陈嘉庚先生在国内的职业教育办学历程,其抗战时期职业教育办学充分展现出对办学初心的坚守;横观中国抗战时期国内职业教育办学,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实现了对战时职业教育办学的突破。基于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概况,比较同时期国内职业教育办学特点、挖掘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的特色,对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化办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概况
1937年9月3日,厦门首次遭受日舰的炮击与日机的轰炸扫射。此后,日本军舰和飞机频繁侵犯厦门。为避免学校办学遭受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同时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集美学校校董陈村牧筹划学校内迁。经请示校主陈嘉庚先生和国民政府审批,并与安溪县政府协商后,集美学校决定迁往安溪继续办学。
1938年1月,集美学校的商业、农林、水产航海等学校迁往安溪。1939年1月,商业、农业、水产航海等学校又迁往大田,合并为“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并于当年2月19日开学。1942年3月,集美职业学校三科独立设校。1942年8月,水产航海学校由大田迁回安溪。1945年6月,商业学校从大田迁回安溪、农林学校从大田迁回集美。1945年秋季,水产航海学校从安溪迁回集美。1946年1月,商业学校从安溪迁回集美。
集美职业学校在战火硝烟中不畏险阻、坚持内迁办学的历程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历史。这段办学历史展现了集美职业学校师生的坚守、勇气与担当,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历史特色的办学目标、办学形式、育人机制。剖析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的特色,能够为当前的职业院校办学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二、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特色
(一)办学目标特色
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形成了具有战时特征的职业教育办学目标,主要表现为:培育社会所需职业技术人才、组织抗日宣传与支援力量、深植职业技能报国信念。
1.培育社会所需职业技术人才
1937年6月,陈嘉庚先生在《复兴集美学校守则十二条》中提出复兴集美学校办学的基本要求。同月,集美学校校董陈村牧拟就《改进集美学校计划大纲》,提出“发展农林水产两校”“充实商业学校”“筹办工业学校”等职业教育办学改革发展纲要。1938年4月,《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以下简称“《抗战建国纲领》”)提出“根据战时的需要,培养训练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注重对年轻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之能为抗战地区和农村地区服务”“增强对社会妇女的培训工作,使她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民生事业,以增强战区的各项所需”等内容。这些内容将抗战时期的职业教育办学目标指向了为国家抗战服务。在此纲领下,中国各地大力发展为军事和经济服务的职业教育,为当时的抗战形势服务。集美职业学校在积极响应当时国家职业教育办学要求的前提下,坚守原定《改进集美学校计划大纲》的职业教育办学目标,保证商业、农林、水产航海等专业坚持高标准教学,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出发,持续培养商业、农业、航海、水产等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为抗战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竭地输送技术力量。
2.组织抗日宣传与支援力量
全面抗战开始时,集美学校成立“集美抗敌后援会支会”,主要开展募集救国金、扩大抗敌宣传、电请国民政府派军收复失地等活动。内迁期间,集美各校组建“集美学校战时青年后方服务团”,以“切合非常时期之需要,养成青年牺牲奋斗之精神,迅速确实之行动,应付紧急事变之智能,服务后方,以增加抗战力量”,由校长担任团长,全体学生参与。学校制定《战时后方服务组织与训练实施办法》,训练宣传、警卫、纠察、交通、救护、救济、防空、消防、募集、慰劳等队伍服务敌后抗战。集美职业学校师生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活动,燃起民众维护民族大义,保家卫国的热情。例如,学校组织演讲队为群众宣讲抗日形势、任务;组织歌咏队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激发民众爱国情绪;组织演剧队对民众公演抗日戏剧,其中1943年集美农林学校公演《古城怒吼》深受欢迎;出版抗日报刊宣传抗战建国,其中最著名的是1938年5月创刊的《血花日报》。此外,部分集美职业学校的学生踊跃从军,成为支援抗战的重要学生力量。
3.深植职业技能报国信念
抗战全面爆发使集美职业学校师生深刻认识职业技能报国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校主陈嘉庚先生多次发来信函,鼓励集美学校师生弘扬“诚毅”校训、爱国精神,坚定“中华民族抗战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念。1940年11月,陈嘉庚先生完成南侨回国慰劳团考察后,前往福建三明大田视察集美职业学校。陈嘉庚先生在视察各校期间,提出“我培养你们,我并不想要你们替我做什么,我更不愿你们是国家的害虫、寄生虫;我希望于你们的只是要你们依照着‘诚毅’校训,努力地读书,好好地做人,好好地替国家民族做事”。陈嘉庚先生的话语铭刻在集美职业学校师生心中,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职业技能,实现报国之志。
(二)办学形式的特色
内迁办学是集美职业学校阶段性的调整与发展,其办学主体、办学环境、办学保障等形式也成功经受住了战争形势、山区环境、人员资金紧缺的考验,在坚守办学初心、办学要求的基础上,在办学形式上实现了跨越性的突破。
1.政、企、校、社合作,共建临时校区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原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家战争实际需要。当时的中等职业教育形式主要包括国立职业学校、初级实用职校、职业学校增办中等机械电机技术科、校企合作开办技工培训、优质职业学校举办短期职业培训班等等。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举措呈现出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格局。在抗战期间,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职业学校获得了地方当局、社会士绅、民众等的支持,多方合作建设临时校区,共同延续了战火中职业教育的火种。集美职业学校于1938年1月全部迁入安溪县城文庙,又于1939年1月迁入安溪县城郊区的玉田村办学。当时,大田地处偏远山区,文化教育条件落后,仅有一所县立初级中学。集美职业学校迁入时得到大田各界的欢迎与支持,学校选址于当地文庙,经过修葺初具规模,教员宿舍、厨房、膳厅则借用国民党县党部平屋,大田县当局同意学校租用农田作为试验农场。集美职业学校迁入三明大田的办学是政、企、校、社合作的办学,集合了社会各界力量,是大职业教育观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
2.因地制宜,因时而动,调整教学环境
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到泉州安溪、三明大田办学,并未重新建设校舍,而是因地制宜地借用当地的文庙、祠堂、民宅等,将其改建为临时校舍。例如,学校校门设在文庙围墙下;校门外空地加以修整,作为公共体育场;整座文庙作为校舍,并设办公室、图书仪器室、消费合作社各1间,还开设教室10间。1939年9月20日,日军飞机轰炸大田,集美职业学校图书、设备损失惨重。为保护师生安全,避开日机的空袭、骚扰,学校组织师生白天前往县城外的仙亭山上课,晚上返回校舍休息。虽然集美职业学校内迁时的办学条件比较艰苦,但因地制宜、因时而动调整的临时教学环境有效地保障战时状态下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常态化进行。
3.外输内控,凝聚合力,保障办学经费
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后办学经费主要来自陈嘉庚先生的资助,也获得了福建省政府拨款资助,但伴随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冲击,学校办学经费日渐捉襟见肘。为保障学校办学经费充足,集美学校校友会提出“校友养校”倡议,号召海内外校友积极募款,支持学校度过难关。1946年10月,校友捐献基金共筹措资金3439.6万元。此外,“陈嘉庚亲友汇寄的投资款,后同意被支取用做校费”。同时,集美职业学校师生主动节约开支,例如减少膳食费用、教师减薪、学生集中晚自习减少油灯费用,等等。集美职业学校通过输入外部资助、控制办学开支等措施,既开拓了办学资金渠道,又有效地提升了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率,在保障办学经费的同时,学校师生与社会力量逐渐产生了同心同德的办学凝聚力。
4.校友返教,良师坚守,共克师资时艰
校友与良师是集美职业学校延续正向发展的有力支撑。抗战时期,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地方办学为主,设立的科目繁多,职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由当时国民政府中央拨款帮助解决。但是,政府资金支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山区职业教育师资短缺的困境。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山区办学,师资不足始终困扰着学校教学管理者。校主陈嘉庚先生电告各地校友会,号召校友返校任教,以俞文农、陈维风等为代表的优秀校友赶回母校支援教学,补充了学校办学的师资力量。此外,许多集美职业学校优秀教师坚守教学岗位,为学校顺利度过八年困难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育人机制的特色
1.学生管理军事化,严格校风校纪
为适应战争背景下培养学生国防意识、军事基本能力的需要,集美职业学校在校主“国难日亟,希激励员生,抱定牺牲苦干之精神,努力抗敌救国之工作,是所至望”的激励下,实行军事化管理,加强军事训练。基于校情实际,学校遵照部颁实施原则,设置军训课程(理论占40%,技能占60%),聘请军事教官组织学生身着军装,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例如远足、夜间紧急集合急行军等,使广大学生在训练中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形成严明的组织纪律、优良的作风,使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高效、有序。
2.坚持专业实践,服务当地生产发展
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1940年2月,在集美职业学校开学仪式上,集美学校校董陈村牧提出四个“重于”,即操行重于学业、自修重于上课、实习重于书本、劳动重于运动,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学习、参加生产活动,开展专业相关的实地调研,注重专业相关实习。例如,集美职业学校为方便农科专业学生专业实习,在学校附近租借农田数亩,进行移种外地农作物的试验。集美职业学校培养农业、商业、水产等技术人才,为办学当地的农业、商业、渔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学校师生经常参与当地农业劳作,指导农民科学耕作,推进农民垦荒、冬耕等。
3.突出爱国教育,支援敌后抗战工作
抗战时期,国内中等职业教育都将爱国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1940年11月14日,陈嘉庚先生在视察集美职业学校的讲话中强调“务望各同学遵循教师之训诲,为时代之中坚人物”,以爱国精神勉励师生。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期间,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也贯穿到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中,学校不仅在课堂上宣扬抗战报国的思想,在课堂外全校师生成立“抗敌后援会”“战时青年后方服务团”等抗敌后援组织,举行演讲、歌咏、火炬游行等抗日宣传活动。
4.创新教学方式,培育国家紧缺人才
随着抗战爆发,中国许多沿海城市相继沦陷,原有培养航海人才的职业学校被迫停办,在此背景下全国航海人才培养出现断层危机。集美职业学校完成内迁后,克服远离海洋和条件简陋的巨大困难,立足山区办学现有环境条件,调整教学内容,侧重于气象观测、渔具、索具、机械等实习;创新航海专业技能训练方式,例如在均溪的“塔兜潭”河段进行高台跳水训练。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累计培养航海技术人才三百多人,为国家危难时期航海技术人才资源储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的启示
基于陈嘉庚先生在国内的职业教育办学历程及中国抗战时期国内职业教育办学概况,审视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的办学目标、办学形式及育人机制,集美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呈现出“三个坚守”与“三个突破”——坚守办学初心,践行职教兴邦;坚守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育人;坚守专业发展,服务当地民生;以及突破有限主体,多元联动办学;突破环境局限,因地因时创造;突破思维定势,守正创新施教。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经验对陈嘉庚创办的中等职业学校乃至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具有一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一)坚守办学初心,践行职教兴邦
陈嘉庚先生曾提出“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之职”。陈嘉庚先生兴办职业学校的意图在于振兴实业,培养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他创办水产航海学校的初衷是“挽回海权,开拓海洋”,创办商业学校的初衷是培养有学识、有能力的商业人才;创办农林学校的初衷是培育具有农林知识、技术的农技人员。以上办学初衷未曾更改、始终如一。即便在内忧外患的八年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依然毫不动摇地坚持陈嘉庚先生定下的办学定位。历经百年岁月,陈嘉庚先生的办学初心得到了有力印证,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应当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学定位要求,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优化升级专业建设,服务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坚守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育人
陈嘉庚先生终其一生对祖国忠诚无私,他教导集美职业学校师生坚信抗战必将取得胜利,希望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和民族效力。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的全部育人工作始终围绕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也成为学校日常各学科教学的思政育人元素,这与当前中职学校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极其吻合。家国情怀是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基础的思政育人切入点,融入中等职业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坚守专业发展,服务当地民生
陈嘉庚先生在故乡厦门集美创办商业、农林、水产航海等学校,招收闽南地区学生及海外侨生,为当时中国教育、经济、文化崛起输送了优质人才资源。集美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成为当地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抗战期间学校介绍水产航海科学生赴南洋渔航界服务外,其余则改在省立科学馆及农业改进处之养殖场实习;介绍商业科学生赴财政厅、省银行、中国银行、贸易公司、盐务管理局等机关实习;介绍农业科学生赴农业改进处所属之试验农场实习。内迁办学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师生直接参与大田当地农业生产活动,指导当地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当地民众文化水平,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需要坚守专业发展的总方向,依托专业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社会培训等,使学校专业教学资源、教学师资、育人模式服务当地社会民生事业发展。
(四)突破有限主体,多元联动办学
抗战时期,国内职业教育办学以政府资助和企业合作办学为主,如遇政府和企业办学中资金统筹困难,职业学校容易因为资金赤字、师资难求而面临倒闭的危机。集美职业学校在大田的办学历程突破了原来有限的主体即华侨企业与政府,融入了其他社会力量,例如校友、侨胞、当地民众、在校师生等参与者,形成多元联动办学的格局,充分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办学资源,克服了重重困难。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依然以政府、企业为办学主体,多元联动办学是大职业教育观下的职业学校办学探索。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可以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当突破有限的主体界限,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探索多元联动办学,激发社会各界参与职业学校办学的热情,统筹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学校教育全面、均衡发展。
(五)突破环境局限,因地因时创造
办学环境直接影响职业学校的持续发展,集美职业学校迁入山区办学必然遭遇物资短缺、师资不足、医疗落后、场地受限、交通不便等现实困境,然而学校突破环境局限,因地制宜、因时而动,改建原有建设场地,灵活调整上课地点、上课时间,创造出适应战时环境的山区职业学校教学场所。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仍在持续扩大,学校办学环境持续改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在现有办学环境下,结合国际、国家、地区对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聚焦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打造集职业学校学生培养与社会培训服务的办学环境。
(六)突破思维定势,守正创新施教
创新始终是学校发展不竭的内驱力,实现创新需要打破原有思维定势。陈嘉庚先生在商业经营与兴资办学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是嘉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美职业学校作为陈嘉庚先生创办的职业学校也拥有创新基因。在内迁办学的岁月里,学校突破原有教育教学管理、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思维定势,在坚守原有办学宗旨和目标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办学形式、育人机制,实现了教学内容新颖、教学形式多样、教学评价灵活,有效保证了学生专业能力在实践中的自由发展。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创新性发展进入深水区,学校在坚持党和国家领导的前提下,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创新团队,锤炼打造出具有职教特色、发展亮点的育人新路径。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的八年历史,是陈嘉庚先生职业教育办学进程一段独特的实践经历,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关于抗战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的研究成果比较有限,研究视角主要聚焦办学发展史,研究佐证史料仍需挖掘整理。未来,研究者还可以从社会环境影响职业教育办学角度,分析战争环境促使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模式形成的动因;从职业教育推进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对闽南地区社会转型的影响;从职业教育发展演进的角度,分析集美职业学校内迁办学相较于原有办学的创新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