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39 移居集美卅载
文 | 夏敏
三十年前的6月5日,我背着行囊,告别咸阳的西藏民族学院,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列车。那时的我,怀揣着对嘉庚精神的无限向往,满怀着对教育事业与文学研究的炽热激情,来到了厦门集美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自此,我的人生与集美紧密相连,开启了一段长达三十年的奇妙旅程。
初到集美,我便被这里独特的氛围所吸引。彼时的我,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青年讲师,对未来既充满期待,又略带迷茫。在集美大学,我立志于民间文学、民俗学教育。从最初站在讲台上的紧张羞涩,到后来的从容自信,我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在集美,我曾教过无数的学子,从大专生到研究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梦想。其中,还有来自安哥拉、东南亚的国际学生,他们跨越千山万水来到集美,渴望汲取中华文化的养分。在与不同学子的交流和教学中,我不仅传授知识,更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每一次解答疑问,都是一份责任的践行。看着学生们从懵懂无知,逐渐成长为有思想、有才华的青年,我内心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集美不大,人际关系简单。它是一个可以让人安静做学术的地方。集美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同事,曾经怀揣着学术理想,想来这里做出一番成绩。较好的学术氛围,也让我安下心来,耕耘起我的“三亩二分地”,练成坐“冷板凳”的一些“密招”。我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悄然转变,从最初的民族文学、宗教美学,逐渐转向两岸民间文化、中国与琉球文学关系研究等领域,同时也将目光投向嘉庚研究。为了深入探究这些领域,泡图书馆查阅资料,走访各地进行“田调”,也成了我家常便饭。在这个过程中,我发表了《陈嘉庚民俗观探微》《陈嘉庚心目中的西藏》等学术论文,出版了《红头巾下的村落之谜》《喜马拉雅山地歌谣与仪式》《闽台民间文学》《中国与琉球文学关系考》等多部学术著作。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煎熬,是对我所喜爱的学术领域的执着与热爱。在集美,我还主持过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收获了一些成果和荣誉。退休迄今,我依然承担着教育部、中国文联委托的项目,在集美,学术研究已然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教学与学术,我曾参与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曾在兼职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过八年。那八年,我亲历了集美大学的快速发展,也深刻体会到管理工作的不易,但也为能够为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充实。与同事们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工作中,我学会了沟通与协调,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些经历都让我不断成长和进步。
毕竟是“文学”教师,要让学生热爱文学,自己就得“下水”创作,只有切身的创作体验,才能点燃弟子们的文学梦想。在集美这三十年,我也从未停下创作的脚步。科研、教学之余,我会沉浸在散文、诗歌(含歌词)、文学评论的写作中,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我曾兼任市作协、区作协领导,为当地文学事业的发展出了一些点子,做了一些事情。值得一提的是,在集美区前宣传部长的支持下,我起意创办集美诗歌节。这个诗歌节在集美得到接力式举办,如今已历时二十载,成为福建省历时最久的诗歌节。每一届诗歌节,都是一场文学的盛宴,吸引了众多诗人和文学爱好者参与。每年端午节来到的时候,诗人们从各方涌来,他们在集美朗诵诗歌,交流创作经验,以诗歌墙的方式展示诗作,使诗歌的魅力得以尽情展现,给集美营造了诗情洋溢的氛围。写厦门,写集美,已成了我创作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写下了《我爱凤凰花》《鼓浪屿西行》《最美是集美》《回住集美》《集美的红屋顶》《集大抒怀》等大量歌颂厦门和集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饱含着我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也赢得很多朋友的“点赞”。
集美是我成就事业的沃土,更是我心灵的栖息之所。我有散步的习惯,而集美大社便是我最常去的地方。我的家距离大社咫尺之遥,有事没事,我都会信步走去。在那里,我喜欢跟店铺老板聊天,听他们讲述生活中的点滴故事,感受着浓浓的烟火气息。有时,我会驻足在南乐社外,静静聆听悠扬婉转的小曲,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古老的岁月。走到龙舟池边,尚南楼、南薰楼在水中的倒影如梦如幻,与岸边的绿树红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这里是嘉庚故里,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风情,让人沉醉其中。
如今的集美大社,已渐渐变成一个网红打卡点。入夜时分,追逐时尚的新新人类和来自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向这里,开启他们美好的夜生活。热闹的街市,闪烁的灯光,此起彼伏的欢声笑语,让大社焕发出新的活力。大社边上的嘉庚公园和陈嘉庚纪念馆连成一片,成为人们缅怀嘉庚先生、感受嘉庚精神的重要场所。在这里观海,既能看到高崎机场飞机的起降,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又能听到如心跳般的潮音,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还能呼吸着海风带来的咸涩诗意,领略集美特有的格调。
近几年,集美海滨兴起的“十里长堤”更是声名远扬。它成为了全国各地来厦年轻人心目中听歌看落日的最佳景点之一,尤其受到年轻情侣的喜爱。许多游客一出集美学村地铁站,便会买上一束鲜花,拖着行李箱直奔“长堤”而去。在那里,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歌手的歌声在风中飘荡,悠扬动听。一幅浪漫而美好的画面,让人流连忘返。
我还钟爱园博苑。那里多个岛屿浓荫蔽日,涛声阵阵,白鹭在空中自由飞翔,构成了一幅和谐曼妙的生态画卷。春秋时节,鸬鹚“大军”从水面掠过,场面壮观,引人注目。每次前往园博苑,我的手机都会留下这个园子近百张的倩影。有时,在课间休息,我会站在教学楼的护栏边,傻傻地望向园博苑的湖面。那宁静的湖水,摇曳的绿树,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治愈我工作中的疲惫与烦恼,让我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放松。
回顾这三十年,感谢集美,是它让我从一个“小我”逐渐向“大我”甚至“忘我”实现了转变。这种转变,得益于嘉庚精神的引领。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在集美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嘉庚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我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学术和文学事业中,努力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学术研究贡献力量,为文学创作做一点份内的事。
作为一个外乡人,我把一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三十年留在了集美这片土地上,我无怨无悔。厦航飞机上播放的我的散文《我爱凤凰花》,是我写给集美、写给厦门的一封“情书”。我把集美比喻成我在这个城市的红颜知己,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承载了我的梦想与希望。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片海、每一座建筑,都有我留下的足迹和回忆。
三十年,时光匆匆而过。如今的我,已是白发苍苍的退休教授,但我对集美的热爱却从未减少半分。未来的日子里,我仍将继续关注集美,为它的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因为,集美早已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灵魂的归宿。